煙翠松林碧玉灣,卷簾波影動清寒。
住山未必知山好,卻是行人得細看。
這首詩寫了詩人旅行途中,休憩于山間,憑窗遠眺,不禁被山水美景所吸引,而恍然若有所悟。
“煙翠松林碧玉灣,卷簾波影動清寒。”這是詩人臨窗眺望所見的畫面。你看,緲緲的煙云,輕柔地繚繞于蒼翠的松林間,朦朧而寧靜,如夢似幻; 碧玉般清純明凈的水灣上,微波浮動,泛著粼粼的寒光,透出一股清冽之氣。這是一幅多么空曠幽深、靜謐素雅的山林圖景! 那么幽,那么靜,那么淡,那么雅,輕輕地散發(fā)出一股氤氳的禪意。詩人仿佛已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大凡在禪詩中,情感總是如此安詳、澹泊; 節(jié)奏總是如此舒緩閑散; 色彩總是如此清幽、淡雅; 意象總是如此空靈寥落。林碧水寒,山空人寂,沒有塵俗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擾,恍如置身中天仙境,令人榮辱俱忘。靜謐的自然,引出詩人獨到的禪思。這里沒有宗教的迷狂,有的只是智慧的閃光,有的只是對自然、對宇宙觀照中的瞬間頓悟。
“住山未必知山好,卻是行人得細看”,詩人深有領(lǐng)悟地說。有意深居于山間倒不一定能深刻地體味到山的好處,無意路過,反而能清楚地觀賞到山林勝景,并真切地感受到個中真趣。誠如蘇東坡所云: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錯,觀照需要有個 “距離”,人生也需要有個 “距離”,唯有跳出其外,方能見其真面目。俗話說“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即此意。但在詩中,此句似另具深刻的禪理。“住山未必知山好”是因為有所執(zhí)著;“倒是行人得細看”是因為無心而為。凡事應(yīng)順其自然,不能不求,亦不能刻意求之。能不能悟道主要不取決于外界環(huán)境,禪宗不要求某種特定的幽靜環(huán)境(如山林)或特定的儀式規(guī)矩去坐禪修煉,而是認為任何執(zhí)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遠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經(jīng)驗中 ‘無所住心’ ——這即是超越。悟道當(dāng)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一樣自然;刻意求之,反不能悟。此禪家所謂“平常心是道”,“一切聲色事物,過而不留,通而不滯,隨緣自在,到處理成。” ( 《無門關(guān)》)
這首小詩清麗可愛,自然而成,信手拈來,宛若口語,語不涉禪,而含禪理。如果讀者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該詩,定能獲益非淺。
上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