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西塞山懷古》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黯然收③。
千尋鐵鎖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頭⑤。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釋〕
①本篇選自劉禹錫《劉夢得集》。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縣東,六朝時是軍事要塞。②王濬,晉代人,字士治,官益州刺史。樓船,戰艦。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據《晉書·王濬傳》:“(晉)武帝謀伐吳,詔濬修舟艦,濬乃作大船連舫,受二千余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③金陵,今南京市。王氣,帝王之氣。此處指東吳國勢。④尋,古以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晉書·王濬傳》:“吳人于江險磧要害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椎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皆被王濬設法破之。⑤降幡,投降的旗幟。石頭,指金陵城,即南京。⑥四海為家,指天下統一。
〔分析〕
中唐詩人劉禹錫,是社會責任感很強的詩人。為改革弊政,振興社會,他不顧當時的重重壓力,毅然加入王叔文集團,參與“永貞革新”。革新運動失敗后,他被貶為朗州司馬。后來又在連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無論境遇有何變化,劉禹錫始終不改初衷,對社會改革、振興朝政傾注極大的熱情。這首詩,作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當時,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詩中抒發的,正是這種借懷古感世而撫今傷時的深沉感嘆。
當劉禹錫坐船沿著長江東下和州赴任時,滔滔江水一定勾起他對歷史的沉思。尤其是長江岸邊峭壁陡立的西塞山,仿佛讓詩人一下子回到了當年激烈的戰爭場面。西塞山地勢險要,歷來是各朝扼守長江中游的要沖。當年三國時代,東吳的西部江防要塞即為此地,晉吳水軍曾在這里的江面上展開激戰。
詩歌一開頭就展示一幅壯闊的歷史畫面。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為完成統一大業,決定起兵攻打東吳。當時,他任命賈充為大都督,統率全軍。處于戰線最前鋒的王濬,受命在益州大造戰船,擺出了咄咄逼人之勢。第二年正月,戰船從益州(成都)出發,向東吳挺進。這即是劉禹錫詩中所寫的“下益州”。一個“下”字,居高臨下,氣勢蓋人,其必勝之勢已在不言之中。果然,同年三月,東吳國君孫皓便在金陵宣布投降。“黯然收”三字,寫出東吳失敗之慘。“下益州”與“黯然收”也形成了因果關系的強烈對照。
當王濬的船隊浩浩蕩蕩開來之時,東吳不是不想抵抗,他們用巨大的鐵鏈在長江險要處修成攔江工事。然而,這一切只是徒勞,“千尋鐵鎖沉江底”一句,形象地寫出了東吳徒有虛表,不堪一擊的本質,而統一之勢已成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此,當王濬的船隊沖到石頭城下的時候,孫皓不得不“一片降幡出石頭”了。這里,“沉江底”與“出石頭”,形象生動地重現了當年的歷史畫面,一沉一出,讓人體會到某種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東吳滅亡之后,南朝時,又有好幾代君主把金陵城作為國都。但是,他們都先后步東吳之后塵,相繼亡國。今天,當劉禹錫經過西塞山這片古戰場時,時值深秋,寬闊的江面上,正吹拂著瑟瑟秋風。西塞山猶如不老的歷史見證人,依然聳立在長江岸邊。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是從歷史的借鑒中汲取了教訓的呢?恐怕很少很少。這正是劉禹錫深深憂慮的。一個“寒”字,不是讓人觸目驚心嗎?
正是這種憂慮,讓劉禹錫把沉沉思緒從歷史的回顧拉到現實之中。如今,“四海為家”,大唐一統,尤其是安史之亂平定以后,似乎一切太平。但是,劉禹錫認為,切莫掉以輕心。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故壘”,雖然掩沒在蘆葦荻草之中,一片荒涼,但它仍然給人以警策,以啟示。
劉禹錫這首詩,前四句以詠嘆史跡為主。寫西晉王濬的戰船順流東下,沖破一切阻攔,直抵金陵,迫使東吳投降的史實,筆端充滿贊許的豪邁情調。五、六兩句,進一步聯想到東晉以還,南朝宋齊梁陳的相繼滅亡,實質上是提示唐代統治者記取歷史教訓,與劉禹錫主張的變革精神有著內在的聯系。結尾兩句,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憑吊古跡,議論往事,啟迪時人。全詩層層深入,由古涉今,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結構十分嚴謹。結尾“故壘蕭蕭蘆荻秋”,呼應了詩題,既是作者途經西塞山所見實景,又是詩人心中之情,使全詩在深沉的意境中作結,留下耐人尋味的無盡余蘊。
〔評說〕
何光遠《鑒誡錄》:“長慶中,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白樂天之居,論南朝興廢之事。樂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則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時夢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劉聘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巨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一筆而成。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余鱗甲何用?’三公于是罷唱,但取劉詩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朱三錫《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此真唐人懷古之絕唱也。前四句先寫‘西塞山古’四字,后四句單寫一‘懷’字。”
錢朝鼒《唐詩鼓吹箋注》:“劈將王濬下益州起,加‘樓船’二字,何等雄壯。隨手接云‘金陵王氣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慘淡! ……看他前四句單寫吳主孫皓,五忽轉云‘人世幾回傷往事’,直將六朝人物變遷、世代興廢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舊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 末將無數衰颯字樣寫當今四海為家,于極感慨中卻極壯麗,何等氣度,何等結構! 此真唐人懷古之絕唱也。”
薛雪《一瓢詩話》:“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壓倒元、白。”
上一篇:詩詞·散曲《行行重行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西洲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