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
作者: 王蘇生 【本書體例】
【原文】: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1)。我征徂西(2),至于艽野(3)。二月初吉(4),載離寒暑(5)。心之憂矣,其毒大苦(6)。念彼共人(7),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8)。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9)。曷云其還(10)?歲聿云莫(11)。念我獨兮,我事孔庶(12)。心之憂矣,憚我不暇(13)。念彼共人,睠睠懷顧(14)。豈不懷歸?畏此譴怒(15)。
昔我往矣,日月方奧(16)。曷云其還?政事愈蹙(17)。歲聿云莫,采蕭獲菽(18)。心之憂矣,自詒伊戚(19)。念彼共人,興言出宿(20)。豈不懷舊?畏此反覆(21)。
嗟爾君子,無恒安處(22)。靖共爾位(23),正直是與(24)。神之聽之,式榖以女(25)。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26)。靖共爾位,好是正直(27)。神之聽之,介爾景福(28)。
【鑒賞】:
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詩。有人以為抒發的是士大夫“悔仕于亂世”(《詩序》)的情懷;也有人認為是“言幽王日十其明,損其政事,以至于亂”(《鄭箋》)的史實。與這兩種看法相吻合,有人指出共人是位高逸的隱士,或是一位君王。但從整個詩意來看,這些看法都不切合實際,不準確。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首寫一位久役遠荒之地的官吏的牢騷怨憤的詩,抒發的是苦役、憂時、思友、懷歸等種種復雜的感情。共人是詩人志趣相投的同事僚友。我們以為這一看法較符合詩的原意。
全詩五章分兩部分。前三章主要抒寫詩人久役的苦楚及種種復雜的心理;后兩章主要寫詩人對朋友的勸慰之語。
詩人久役遠荒之地,經常不被召還,苦悶至極,祈求上天來體察人間的不平和他的苦衷。全詩以“明明上天,照臨下土”開篇,定下了“鋪陳其事而直言之”的抒情基調。詩人以簡潔筆觸敘述了久役的經過,強烈突出了離家路途的遙遠和時間的漫長,以領起下文的怨憤之辭。接著,詩人以復沓的聯章形式,反復詠嘆思友、懷歸、憂時等苦悶情懷和復雜的心理。
“心之憂矣,其毒大苦!”(一章)
“心之憂矣,憚我不暇!”(二章)
“心之憂矣,自詒伊戚!”(三章)
第一章重點抒發了久役思念之情;第二章哀嘆政務的繁忙;第三章更突出了對時局焦慮的心情。但是,在這三章中,對友人的深情思念,對懷歸不能的憂傷和對仕宦之途險惡的畏懼等等這些感情是一脈相承,步步深化的。詩中寫到:
“豈不懷歸?畏此罪罟!”(一章)
“豈不懷歸?畏此譴怒!”(二章)
“豈不懷歸?畏此反覆!”(三章)
復沓聯章形式的詠嘆,把詩人的內心的苦悶愁思抒發得淋漓盡致,動人心魄。
詩轉入第二部分(即后兩章)后,章法一變。詩人直接告誡朋友不要貪圖安逸,而要居安思危,勤謹供職,要與品德端正的人交往,這樣就不致于罹禍,神人知道了,也會賜給你無盡的大福。這不僅表現出詩人對朋友的殷切關懷的友情,同時,也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道德淪喪的現實的針砭。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方面極有特色。它往往選擇極富特征的細節來塑造藝術形象,來表現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描繪詩人“念彼共人”的情狀時,選擇了三個很有特征的景象,或“涕零如雨”,或“睠睠懷顧”,或“興言出宿”。使抒情形象躍然紙上,心理描繪深妙入微。在描寫詩人苦悶憂傷的情感時,詩突出地抓住時間變易的特征,因為時間的變易最能激發異鄉游子的愁腸,所以,詩的抒情都與時間的變易緊密相關。可以說,觸發詩人思鄉、念歸的種種情懷,都是時間的變易激發的。詩中寫到:“二月初吉,載離寒暑。心之憂矣,其毒大苦!”(一章)“歲聿云莫,采蕭獲菽,心之憂矣,自詒伊戚!”這就把詩人痛苦的思鄉、歸懷之情表現得更為深切感人。
這首詩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它首尾自然相連貫,層次清晰完整,詩以詩人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有機體。詩人由行役太多而苦惱,由苦惱而思友,由思友而念歸,由念歸而畏懼罪責,因而產生欲歸不能,無可奈何的心情,顯示出無盡的憂傷。最后只好托言勸友,以寄深情。情感發展波瀾起伏,線索脈經井然有序。尤其是,藝術手法與章法的變化與情感的變化相一致、相融合,更給人以迭宕多姿,回腸蕩氣的美感。
上一篇:《小旻》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小星》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