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闊天長雁影孤,眠沙鷗鷺倚黃蘆。
半收小雨西風冷,藜杖相將入畫圖。
普聞這首《絕句》,很好地體現了他在《詩論》中的觀點。他在《詩論》中特別稱贊杜甫、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等人的“意韻幽遠,清癯雅麗”,并強調指出: “煉字莫如煉句,煉句或若得格; 格高本乎琢句,句高則格勝矣。天下之詩莫出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易琢,意句難制。境句人皆得之,獨意句不得其妙者,蓋不知其旨也。”在他看來,詩之寫景造“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將其收束到一個妙“意” 中,終是平庸之作。這首《絕句》就很好地處理了 “境”與 “意”的關系。
前三句都可謂“境句”。“水闊天長雁影孤”,是由視覺所得的境句,側重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大空間背景,雁影之孤更襯托出這個大背景的寥闊。“眠沙鷗鷺倚黃蘆”,也是由視覺所得的境句,但側重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一個特寫短鏡頭,把它放在上句的大背景中顯得境界很有層次感。“半收小雨西風冷”這一境句,逐漸由視覺所得過渡到觸覺所得,使全詩所造之境又翻出一層新變化。特別是這個“冷”字,為逗開下句之“意”,作了很好的鋪墊。在半收半下的秋雨中,西風之所以冷,這固然出自客觀的自然之境,更重要的還是出自主觀的詩人之意。于是很自然地過渡到第四句的“意句”。而“藜杖相將入畫圖”這句意句能“得其妙者”大約有三。一是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這位主人公只有“藜杖相將”,說明他是一個孤獨者,這很符合釋子的特征。二是揭示了主人公的氣質。他雖然是一個孤獨者,但他并不感到孤獨,有一柄“藜杖”與他朝夕陪伴,出入相將就足夠了。這很使人想起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氣概。這又是深得禪道之人的特有氣質,因而又很符合自己釋子的特征。三是“入畫圖”這一巧妙的借喻,不但將上三句景色之美一筆收盡,起到很好的關合作用,而且將上三句對自然之境的感受輕靈地轉入對藝術之意的體驗,起到了境意雙收的妙用。特別是因為一、二兩境句有層次感、空間感,所以這里“入”字的意思也就很富層次感、空間感,它使讀者仿佛看到作者正一步步走向沙岸,走向深空,進入到一個寥闊的世界中。
這樣看來,作者在《詩論》中如此強調境與意的關系是不無道理的,他在這方面確有獨到的體會,這首善于以意攝境的《絕句》即是明證。
上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