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十里客襟涼,路入江南選佛場。
欲問道人三世事,樓鐘重聽未應忘。
杜牧《江南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晉室衣冠渡江之后,南方佛寺廟宇遍布叢林。至唐,因禪宗的蔓延,江南叢林更成了南禪滋生與繁衍之地,佛寺之盛,遠勝它處。黃庭堅《送密老住五峰》敘述途經江西筠州時所見佛場盛況說:“我穿高安過萍鄉,七十二渡繞羊腸。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朱松這首《雜小詩》,寫的便是路過江南禪宗勝地時的一種感受。
“松風十里客襟涼”,詩人行走于江南山中,一路都是青松翠柏,清爽的松風吹得通體清新透涼,十分愜意。這是江南山野間特有的景物特征,說“十里”,并非實數,而意在突出山行的歡悅。這時,山風送來悠悠的鐘聲,詩人立即想到,已是“路入江南選佛場”了。“選佛場”即佛家開堂設戒之地,《景德傳燈錄》記載,天然禪師“初習儒學,將入長安應舉……偶一禪客問曰: ‘仁者何往?’曰: ‘選官去。’ 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 曰: ‘選佛當往何所?’曰: ‘今江西馬祖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詩人既已置身于這佛門勝地,自然也就萌發出一個心愿:“欲問道人三世事”。“道人”泛指修道之人,此處借指寺僧;“三世事”即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因果業緣,《集異門論》 曰: “三世者,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 白居易 《自罷河南已換七尹……偶題西壁》詩有句: “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佛家以為人生是因果輪回,前世作孽,來生報應; 今日積善,后世得福。詩人想問的是前世? 今世? 抑或來世呢? 他沒有說,也沒有問。因為寺院鐘樓上撞響的悠悠鐘聲,令他依約記起了一些往事:“樓鐘重聽未應忘。”這鐘聲聽來非常熟悉,是在此之前的什么時候曾聽到過呢? 或許正是這悠悠鐘聲,使他頓時悟到什么機緣了罷? 或許,他原想向寺中老僧叩問的“三世事”,已在這突然間得到了透徹的解悟罷?
這首小詩選擇松風與鐘聲這類既無從捉摸而又真實存在的物象,著力描繪出一個圣潔清幽、悠遠開闊的禪境,以暗合詩人內心那種超然物外的感受。松風不同于春風,“十里松風”的快感,予人以純凈明潔、超塵脫俗之感,這正是佛徒修煉中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悠悠的鐘聲又進而加重了這種縹緲清幽的氣氛。松風與鐘聲的似無而實有,與幽深清遠的禪境,以及詩人在追懷往事、突然悟得時那種仿佛依稀的朦朧記憶,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全詩別具一種誘人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在結構上也頗具匠心。詩人無疑是從十里松風傳來的鐘聲中,意識到佛寺的存在,卻一直到末句才點出,這既使讀者覺得懸念迭起,又使全詩顯得簡潔精煉。
上一篇:禪詩《晚步尋愛晚亭至岳麓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