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出去并肩行,
娘房前燈火亮瞪瞪。
解開襖子遮郎過,
兩人并做子一人行。
送郎送到灶跟頭,
吃郎踢動子火叉頭。
娘道: “丫頭耍個響?”
小阿奴奴回言道: “燈臺落地狗偷油。”
送郎送到屋檐頭,
吃郎踢動子石磚頭。
娘道: “丫頭耍個響?”
小阿奴奴回言道是: “蛇盤蛤蟆落洋溝。”
姐送情哥到半場,
門前狗咬兩三聲。
小阿奴奴玉手親抱住子金絲狗,
莫咬子我情哥驚覺子娘。
——明·馮夢龍輯《山歌》
這首由四段組成的民歌,把送郎的經過描寫得頗為具體、生動,并且活畫出了一個靈活機智的少女形象。
第一段, “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燈火亮瞪瞪。”瞪(deng凳),形容燈火的亮光如睜大眼睛一樣。以這兩句為全詩的開頭,不僅點明了送郎的時間(初夜)、地點(房屋內),而且擺出了尖銳的矛盾。她跟情郎在房里私下幽會,如今要送郎出去,卻遇到“娘房前燈火亮瞪瞪”,如何才能不被娘發覺呢?這一下子就牽動了讀者的心腸,使讀者也進入了詩的意境,為她們的行動而耽心、發急。然而這位姐兒有辦法,她當即“解開襖子遮郎過,兩人并做子一人行。”這樣既遮住了娘的視線,又表達了她對情郎的親昵之至和難舍難分的感情。如果說前兩句給人以緊張之感,那么,這后兩句便給人以歡悅之情;緊張與歡悅的急劇嬗變,便給人留下了鏤骨銘心的印象。
第二段, “送郎送到灶跟頭,吃郎踢動子火叉頭。”吃,被。火叉頭,燒火灶用來叉柴草的鐵器。前面“解開襖子遮郎過”,是從視覺上不讓娘看見她送的情郎,不料情郎行走時不小心,又踢動灶跟前的火叉頭發出響聲來了,娘的視線可以被遮住,娘的聽覺卻遮不住。她一聽到響聲,就問道:“丫頭耍個響?”耍,猶“啥”。耍個響,即什么東西響。面對娘的發問,這個少女毫不慌張,她沉著、機智地回答說是因為“狗偷油”吃,搞得“燈臺落地”。小阿奴奴,是少女的自稱。
第三段, “送郎送到屋檐頭,吃郎踢動子石磚頭。”踢動磚頭的響聲,又再次驚動了房間里的娘,娘又發出了同樣的提問:“丫頭耍個響? ”這問話雖與前面問的一模一樣,但卻不是單純的重復,而是更增加了娘的懷疑和整個氣氛的緊張。其言外之意,剛才你說“燈臺落地狗偷油”造成的響聲。這回又是什么響聲呢?這位少女又隨機應變地說,這響聲是“蛇盤蛤蟆落洋溝”。蛤蟆,即蟾蜍,蛙類。蛇捕食蛤蟆,要以蛇身把它盤住。洋溝,即屋檐下的水溝。這個回答,跟她“送郎送到屋檐頭”,從屋檐下發出的響聲和站在屋檐下答話的環境完全吻合,使人由不得不信。
第四段, “姐送情哥到半場,門前狗咬兩三聲。”由于在第二段中已經對娘說過“燈臺落地狗偷油”,因此這里再寫“門前狗咬兩三聲”,既在結構上前后呼應,又使娘不致于再引起懷疑。“小阿奴奴玉手親抱住子金絲狗,莫咬子我情哥驚覺子娘。”玉手,潔白如玉的手。這“親抱住子金絲狗”的動作,顯得是那樣機變、敏捷。這最后一句“莫咬子我情哥驚覺子娘”,既是她敏捷地抱住金絲狗的原因,也是她對狗作親切囑咐的內心獨白。它使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少女內心感情激蕩的層層漣漪。
全篇以送郎出門的過程為線索,可謂險象叢生,步履維艱。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婦女要獲得自由的愛情,要瞞過封建家長的耳目,是多么地提心吊膽,她的情郎之所以走路“踢動子火叉頭”、 “踢動子石磚頭”,也正是他那緊張心理的反映。好在這位少女勇敢而又沉著,機靈而又富有智慧,她能迅即制造種種借口,掩人耳目,化險為夷,達到預期的目的。她這種為自由愛情而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精神,使我們看了深受鼓舞。
在藝術上,它以四行為一段,四段為一篇,層層鋪敘,猶如一幅幅畫面,既別開生面,又前后連環;寓勝利的歡悅于曲折緊張的氛圍之中,既揭露了封建社會愛情的不自由,又謳歌了青年們為堅持自由愛情而跟封建家長機智勇敢地作斗爭的精神,可謂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上一篇:《運金運銀(節選)》原文|賞析
下一篇:《醉太平小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