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賦并序》言情贈友詩歌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②,而終歸閑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③。綴文之士④,奕代繼作,并因觸類,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⑤,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蔗不謬作者之意乎⑥!
夫何瓌逸之令姿⑦,獨曠世以秀群;
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
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
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⑧;
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
搴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⑨;
送纖指之余好⑩,攘皓袖之繽紛;
瞬美目從流盼,含言笑而不分。
曲調將半,景落西軒;
悲商叩林(11),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鳴弦;
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12);
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
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
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13)。
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
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愿在發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
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
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
愿在莞而為席(14),安弱體于三秋;
悲文茵之代御(15),方經年而見求。
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于床前。
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
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16);
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
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
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考所愿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17)。
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于南林(18)。
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余陰;
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于中襟(19);
竟寂寞而無見,獨悁想以空尋(20)。
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嘆;
步徒倚以忘趣(21),色慘凄而矜顏(22)。
葉燮燮以去條,氣凄凄而就寒;
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于云端。
鳥凄聲以孤歸,曾索偶而不還;
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
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飖而不安;
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
于時畢昂盈軒(23),北風凄凄,
惘惘不寐,眾念徘徊。
起攝帶以伺晨,繁霜燦于素階;
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
始妙密以閑和,終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
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
徒勤思以自悲,終阻山而帶河。
迎清風以祛累,寄弱志于歸波(24);
尤蔓草之為會(25),涌邵南之余歌(26);
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27)。
這篇 《閑情賦》 ,大約是陶淵明年輕時的作品,此時正值詩人善于 “鐘情”的年華。在抒情賦里,他寫自己對一個品貌出眾美人的愛慕、追求到最后失敗退卻,和由此所引起的復雜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感情十分熱烈、真摯。詩人豐富的想象,嫻熟的筆法,驚人的創造力,為我們展開了感情王國里又一新的領域。
全賦122句,第一段開頭用贊嘆的語氣,簡略地述寫美人的儀容、品德之美,寫她可與佩玉比潔,同幽蘭爭芳,而且心境淡遠,懷抱著凌云般的雅志;美人嘆息時光如流水,為什么人生長勤,歡少愁多。接著寫美人鼓瑟時的端莊秀雅神韻及音色之美,只見她彈瑟的手指在跳動,牽動雪白的衣袖輕搖飄動,美目流盼,似笑似言,神態動人。不知不覺中,日影已經落在西邊的窗戶上。那彈出的曲調,竟然如同秋風在林中穿行,白云在山間飄動,產生出樂聲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這使美人更顯得嫵媚多姿,安閑美妙。到此,一幅美人彈瑟圖出現在讀者面前。這一切,深深打動了作者,他想和這個女子促膝交談,又想親自去結誓求愛,卻怕犯了禮法。請求別人說合吧,又擔心有什么閃失,讓別人占了先。這么思前想后,惶惑不安,沒有片刻間的寧靜。單從第一段看,陶淵明在表述技巧和內容的深度上已超出前人很遠了。在賦的序里,已經說得明白,張衡、蔡邕之后,作者之前,以此類題材為賦的作品已為數不少,雖然那些作品反映了市俗生活,是前代所沒有的現象,但一般敘寫簡單、概念化,缺乏情景交融的具體形象,有失細膩,欠之委婉。而這篇賦則打破了前人的格式,將這類題材的敘述推到了最高處。第一段中他寫女子引人喜愛,并不停留到描敘她的外形美上,而注重寫女子的品格和內心美上。外表美,不是靜止式的,而是反映在彈瑟時的神態動作上,美的音色和境界,秀雅安閑和莊重,陪襯上大自然的靈氣,曲折地表現出女子的雅志情操。這樣的女子,作者自然會為之傾倒,“愿接膝以交言”,“魂須臾而九遷”了。
第二段,作者鋪排了自己十個愿望,十個悲怨,一連串的幻想,全是圍繞同女子肌膚相親的物件鋪展,熱烈地宣泄自己的愛慕之心。作者幻想自己變化為這個女子的衣領,能夠承受其余芳; 幻想自己變化成她的裙帶,束住她的腰身; 幻想變化成她的發油、青黛、床席、鞋子、影子、竹扇、蠟燭、鳴琴,和她形影相隨。但是又悲怨地設想,這些物件都會有時間離開女子的身邊,不能始終如一地在一起。一愿一怨,十愿十不如意。設想愈細,悲怨之氣愈重,思戀愈苦,反映愛情心理愈細膩復雜,這真是曲腸百轉,極盡曲折委婉纏綿之能事。從常理看,這些愿望和設想,本屬荒唐的念頭,是不可能成為事實的,詩人展現這些不可能出現的事物,正好反映出自己愿望的強烈。用這樣抒情的方法敘寫細膩、深沉委婉曲折的心理,是以前同類題材的賦所沒有能做得到的。這一段文字鋪排整齊、設想真切、離奇大膽,雖屬荒誕,卻顯得實際可見,生活情趣盎然。
第三段寫他感到愿望無法成為現實,徘徊猶豫,內心矛盾重重,最后還是決定退卻了。他滿懷憂傷,又抱著一線希望,先到南林中徘徊,期望能夠在林中相見,這時他欣喜和懼怕的情緒矛盾地交織在一起,可還是“竟寂寞而無見”,毫無希望了。于是從原路返回,望著夕陽不斷嘆息,興味索然。猛然他發現鳥獸也在孤獨中求偶的時候,思想上又掀起感情的波浪,要“思宵夢以從之”,在夢中跟隨她,但是神思恍忽無法入睡成夢。在他聽到清哀的笛聲,看到行云,感情又波動起來,他推想美人就在那里,他托行云傳遞自己的情思,然而“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 ,希冀最終徹底破滅了,只好用禮義來安慰自己的心緒。希望和恐懼、欲望與怯懦,無法排遣的矛盾行狀,被詩人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人又大量敘寫林木、鳥獸、濃霜、行云……用景物來烘托相思人多變起伏的感情變化,達到了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超境界。
這篇賦藝術上很成熟,想象豐富,善用比興法,語言質樸、精煉,一掃漢賦堆砌辭藻典故的毛病。尤其是通過對平凡事物和具體形象的描述,不發空洞議論來表達深刻思想感情的手法,對后世小說中愛情描寫的筆法影響很大。同時,這篇賦代表了陶淵明思想風格的另外一個方面,他不但是一個“渾身是靜穆”之氣的詩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熱情的詩人。魯迅對他的評價是很中肯的,說他“有時很摩登,‘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于床前’ ,竟想搖身一變,化為 ‘啊呀呀,我的愛人呀’ 的鞋子,雖然后來自說因為 ‘止于禮義’ ,未能進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 (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六) 》 )
注釋
①閑情: 檢束放蕩的感情。閑: 約束。②蕩以思慮: 思想放蕩,無拘束。③諒: 誠,確實。④綴文之士: 從事寫作的人。⑤園閭: 田家。⑥庶: 庶幾,也許。⑦令: 美。⑧長勤: 多勞,常苦。⑨泛清瑟: 演奏音色清冷的琴瑟。⑩余好: 琴聲余音裊裊。(11)悲商: 秋風聲。商: 商調,音色凄厲。(12)愆: 過錯。(13)未央: 未盡。(14)莞: 一種蒲草編的粗席子。(15)文茵: 有文彩的皮褥。(16)經年: 過一年。(17)楹: 房屋的柱子。古時燈燭常安放于柱間。(17)契契: 愁苦的樣子。(18)容與: 徘徊的樣子。(19)中襟; 內心。(20)悁想: 憂愁的思念。(21)徒倚: 徘徊不進的樣子。(22)矜顏: 臉上顯出悲哀痛苦的樣子。(23)畢昂盈軒: 星星滿窗。畢,昂: 星名,秋后出現。(24)歸波: 指未來的時間。(25)尤: 過錯,不贊成。蔓草: 指 《詩經· 鄭風》 中 《野有蔓草》篇。(26)邵南: 《召南》,《詩經》 中的國風之一。(27)八遐: 八荒,八方極遠的地方。
上一篇:《長恨歌》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聞砧曲》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