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衣留嶺外,古剎面滄州。
地闊巖扉綠,松高塔院秋。
荒苔過虎跡,靈瀑吼龍湫。
誰識曹溪意,年年水自流。
禪宗自其創立起,就奉行一套傳衣授法的制度,誰接受袈裟,就意味著得到了正傳。六祖慧能(638—713)接受五祖弘忍(602—675)的袈裟,回到嶺南韶州,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30年,創立“頓悟”成佛說,史稱“南宗”,與神秀的“北宗”相對應。從此,他不再傳授袈裟給弟子。“祖衣留嶺外”即用此典,意思是說禪宗的嫡傳袈裟就永遠留在嶺南了。言外之意則是指南華山寺屬于禪宗的南宗,同時,稱嶺南為 “嶺外”則表明南華山寺當地處中原。“古剎”一句緊接上句而來,進一步說明南華山寺的具體地理位置。“滄州”今屬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
“地闊”兩句著意描寫南華山寺的環境。南華山寺面臨遼闊的華北平原,從寺中望去,當然可謂“地闊”。而“巖扉綠”則訴諸讀者的視覺,也就是說,從巖崖上垂掛而下的藤木,猶如一扇扇門扉,碧綠誘人,其色彩感特別鮮明。寺院的四周則古松參天,枝葉茂盛,相形之下,塔院就顯得萎縮凋零,好像花木經霜拷打一般。于此可見,“塔院秋”并不一定指寺院此時正值秋天,而是以“秋”來形容寺院的清冷和破敗。
“荒苔”兩句進一步渲染南華寺的清冷和破敗。這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山寺,荒苔上留下的盡是老虎的腳印,而瀑布則永不停息地奔向深淵。“過”字用得極為生動,仿佛老虎剛剛從荒蕪的建筑物上躍過,給讀者一種驚心動魄的感官刺激。“吼”字用得意蘊豐富,它既切合老虎的特征,與上句在含意上密切相關,又把瀑布的威勢表達得逼真透徹。瀑布的飛濺而下猶如猛虎下山,大聲吼叫,勢不可擋。這樣,作者就賦予瀑布一種生命感,加強了環境描寫的氣魄,同時也顯示出南華山寺的荒涼。如果這里香火旺盛,老虎豈敢任意騰躍?如果這里人聲鼎沸,瀑布怎會其聲如吼?作者以動來襯托靜,十分貼切地描繪了廢寺的頹敗景象。
站在如此敗落的寺廟中,作者感嘆萬千,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曹溪”是對上述典故的化用,此處當指南宗。“誰識曹溪意”,即誰懂得南宗的真諦呢?作者由眼前所見的瀑布而感悟到“年年水自流”,作為對上句的回答。這是一個相當深刻的見解。無論是南宗也好,北宗也好,見性成佛也好,來生成佛也好,誰都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制約。生命猶如流水一般,年年相似,卻歲歲不同,誰也不可能永遠留在世上,成佛不過是一種心理感悟罷了。本為宣揚佛教的南華山寺,現在不是滿目瘡痍嗎?與其說,這是作者對南華山寺現狀的感嘆,倒不說是作者對生命的 “頓悟”。
上一篇:禪詩《北寺昏鐘》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南州張相國丁大參回舟中述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