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游覽
黃庭堅
【原文】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1]。
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紅露[2]濕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3]。
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4]。
我為靈芝仙草[5],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
[1]瑤草:仙草。武陵溪: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指代幽美清凈、遠離塵囂的地方,以桃花源比喻作者游覽處。武陵:郡名,大致相當于今湖南常德。
[2]紅露:指花上的露珠。
[3]欹(yǐ):同“倚”,斜靠。玉枕:以玉石為枕。拂:彈奏。金徽:琴上的黃金徽飾,代指琴。
[4]謫仙:謫居人間的仙人。白螺杯:白螺殼制成的酒杯。
[5]靈芝:菌類植物。古人以為靈芝有駐顏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
故稱仙草。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著有《山谷詞》。
【賞析】
黃庭堅以詩名世,其詩開宗立派,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詞在當時也有名氣,和秦觀齊名。陳師道在《后山詩話》中說:“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逮也?!焙髞硭脑娒麧u大,詞名被掩。其實他的詞里也不乏佳作。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一首深婉含蓄、情韻俱佳的詞作。
黃庭堅曾參加編寫《神宗實錄》,以文字譏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后來又被誣告為“幸災謗國”,因此他晚年兩次被貶官西南。此詞大約寫于作者晚年被貶謫時期。
此詞為黃庭堅春行紀游之作,同時也集中反映了黃庭堅世界觀上的矛盾。矛盾之處就在出世和入世這個問題上。在詞里的具體表現就是對仙界的無限向往,同時又有某種疑慮,而終未升入仙界;對人世污濁的鄙棄,但又終未離開人世。
上片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致,碧綠的瑤草,清澈的溪水,無數盛開的桃花,黃鸝在桃花叢中穿行鳴囀。這一圖景動靜有致,聲色兼備,充滿勃勃生機,色彩極為絢麗。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美好的背景下出現了,他顯然陶醉于美好的景色中,要“直入白云深處”,滿腔浩然之氣化作漫天虹霓。色彩的精心處理是上片寫景的重要特點,如碧草、黃鸝、白云、紅露,還有清澈明凈的春溪和漫山遍野的桃花。明麗的人間春景在作者內心幻變為美好的仙境,于是就有了下片的游仙歷程。
下片,作者在這美麗的桃源仙境之中,盡情享受游仙的快樂。詞章展示了一個高潔脫俗,超然不凡的自我形象。且看他坐玉石之上,斜倚玉枕,彈奏琴弦,與仙人共飲,何等高雅,何等瀟灑!作者在此頗具想像力的描寫,將一首紀游詞演變成一首游仙之作。黃山谷本是一位高雅之士,他曾稱贊東坡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段話可以看成他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刻意追求。
本篇無論是對景物的描寫,還是自我形象的展示,都絕無一點塵俗氣,極能體現作者高曠不凡的襟懷。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在想象世界中構筑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于其中,并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這首詞里的思想感情,層次極為分明。先是對仙界的向往,決意出世,后又對仙界產生懷疑,最后終于放棄出世思想,留在人間。這種欲擒故縱手法的運用,使他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表達得更加充分。清代黃蓼園在《蓼園詞選》中評價此詞說:“一往深秀,吐屬雋雅絕倫?!钡莱隽诉@首詞吐納情懷的妙處。
上一篇:《水調歌頭·江上春色遠》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