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篇
《秋蘭》,詠嘉人也。嘉而不獲用,故作是詩也。
猗猗秋蘭,植彼中阿。
有馥其芳,有黃其葩。
雖曰幽深,厥美彌嘉。
之子之遠,我勞如何!
《怨篇》原來沒有序,丁福保據(jù)《太平御覽》卷983補。這首詩前六句寫秋蘭處所及其美善品質,結尾兩句寫詩人的感嘆。
詩人先說秋蘭生于大山陵中,那是荒遠之所在,但秋蘭茂盛,生命力頑強,這是一種對比。接著詩人具體介紹秋蘭的色香:它的芳香,多么濃郁! (有馥,即馥馥,形容香氣濃郁),它的花黃艷艷的,多么可愛! (葩;pā,秦人謂花曰葩)。詩人又寫秋蘭的品德;雖然生于幽遠深山之中,它(厥)的美善卻更加完備充溢。這又是一種對比。結尾詩人發(fā)出感嘆:這位人士(“之子”即“是子”, 指蘭)居幽深之僻遠,我憂傷嗟嘆(勞)又如之奈何!
詩人篇末點題:用擬人化的稱謂以物喻人,指明人才雖然美善,處于不用之位,我因而怨恨嗟嘆。詩人怨的是社會制度,看到當時社會的缺陷:埋沒人才!
古琴曲有《猗蘭操》,晚于張衡的蔡邕在其《琴操》一書中說:“《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者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辭于薌蘭云。”當然,《猗蘭操》不見得是孔子所作,但其為古琴曲則是可信的。這說明以幽蘭喻人才埋沒由來甚遠,但最早把這個意思寫成完整的一首詩的,卻是張衡。
從藝術上來說,詩人用的是隱喻和對比的手法。本來“秋風蘭蕙化為茅”,秋天草木凋謝,但詩人筆下的秋蘭卻是“猗猗”(茂盛);雖處深山荒僻之處,卻美善充溢;詩人雖極為贊賞,但卻無能為力。這三重對比說明當時社會制度缺乏“唯才是舉”的機制與活力。這是封建專制時代帶有普遍性的病根。全詩語言清新自然,加上隱喻手法,發(fā)人深思。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這詩“清典可味”。
上一篇:歸園田居|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悲愁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