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一二八戰后作①》原文與賞析
戰云暫斂殘春在②,
重炮清歌兩寂然。
我亦無詩送歸棹③,
但從心底祝平安。
【注釋】
①本詩是寫贈日本歌人山本初枝的。魯迅日記1932年7月11日載: “午后為山本初枝女士書一箋,云: ‘戰云暫斂殘春在……’?!赐袃壬綍昙娜ァ!?/p>
②暫斂: 暫時收斂,指暫停戰事。
③歸棹:山本初枝歸國的船。山本離中國時魯迅未作詩送行,本詩是山本回國后才寫出由內山書店轉寄的。
【析】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著傳統友誼。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同日本國之晁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哭晁卿衡》詩,即是古代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明證。魯迅這首《一二八戰后作》詩,可視為是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的體現。詩為贈別詩,所贈者日本女歌人山本初枝具有反法西斯的進步思想,工詩,同魯迅先生的友情較深。據魯迅日記,詩的寫作時間應為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一日,時一二八淞滬之戰剛停數月。
詩的首句一發端,不從離別落筆,卻從一二八淞滬之戰戰后大上海的破敗寫起,這就指出了離別的特殊背景?!皯鹪茣簲俊?,指中日兩國政府于1932年5月5日簽訂 《淞滬停戰協定》 后,戰事暫時停止。“殘春在”,語意同杜甫《春望》詩之“國破山河在”。杜甫詩是說經過安史之亂,繁華的長安城只剩山河還在,余者已蕩然無存。此處是說,經過一二八淞滬之戰后,昔日繁華的大上海,除卻殘春猶在外,余者已蕩然無存。這句詩較杜詩顯得更沉痛,因為杜詩言長安城破,山河畢竟還在,而上海城破,根據《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不得在上海周圍駐軍設防,這樣,連自己國土上的山河自己也無法自主,這不更為悲慘嗎?
次句承接首句,補寫淞滬之戰后,戰爭給中國人民包括詩人自己,在精神上所帶來的巨大壓抑。重炮,代指戰爭。清歌,代指和平、寧靜、祥和的生活?!朵翜饏f定》的訂立并未從根本上結束戰爭,魯迅清醒地看到日本軍國主義者亡我中華之心不死,隨時隨地都可能以某種借口,重新發動新的侵略戰爭,戰爭的陰影仍籠罩在人們心頭,首句中的“戰云暫斂”四字,已透露了此中消息。更何況淞滬之戰剛剛停戰才數月,稍有良知的中國人,意欲“清歌”也毫無心情,故重炮固然寂然,而清歌也仍寂然。詩貴精煉蘊藉,即以寥寥數語去概括包容豐富的內函,這句詩便是這樣,其內涵極為豐富。
頭兩句看似客觀敘事,但字里行間卻透露了詩人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譴責。是誰造成“殘春在”、“清歌寂然”這種狀況?是日本軍國主義者,一二八淞滬之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一場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這在贈詩者魯迅和被贈者山本初枝的心里都是不言而喻的。而魯迅所贈者恰恰又是日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國人民的友情顯得格外珍重,故魯迅在詩中不采用直斥日本軍國主義者罪行的方式,而采用含蓄的方法,只將淞滬戰后的客觀事實展現出來,這比直露的直斥和吶喊,更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詩的后兩句轉入贈別,抒寫離別之情:“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由于淞滬之戰剛剛結束,戰爭的陰云仍像盤石一樣沉重地壓在魯迅和山本初枝的心頭。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來表達對異國朋友撩人心緒的惜別之情呢?魯迅在三、四句里,不作兒女沾巾式的描狀,而是出深情于淡語,只是說自己無詩送行,但從心底卻祝福她能平平安安?!盁o詩”、“心底”四字,特別值得玩味。“無詩”固是謙詞,又足見詩人依依惜別的感傷心緒?!盁o詩”當然是說這幾行字算不得詩,之所以算不得詩,是詩人感傷的心緒,使其無法在詩的技巧方面精推細敲。順勢便拖出了第四句的祝平安語。詩人祝平安說只是“心底”,言外之意口頭上未出一言。正是這無言,恰透露了詩人的心靈深處的極度感傷?!暗珡男牡鬃F桨病?,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最誠摯的祝福。臨別無言,實則情深,正得 “此時無聲勝有聲” 之妙。
清人劉熙載在《詩概》中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濒斞复嗽娬沁@樣。這首詩語言再平易不過,全詩不事雕琢,信口而出,只用平淡的文字,把內心對朋友的誠摯的情感表現出來,卻又具有極為豐富的韻外之味。
上一篇:魯迅詩歌《《而已集》題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不求甚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