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棲太白,高頂出云煙。
梵流諸壑遍,花雨一峰偏。
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
鳥來還語法,客去更安禪。
晝涉松露盡,暮投蘭若邊。
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豈惟暫留宿,服事將窮年。
此詩又題作《宿道一上方院》?!暗酪欢U師”,俗姓馬,名道一,史稱馬祖道一,幼年出家,是我國佛教宗派禪宗的創始人慧能的再傳弟子、禪宗南岳派系奠基者懷讓的衣缽傳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王維和道一頗有交往。這首詩就是王維拜訪馬祖道一并投宿于其寺廟時寫的。
此詩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前面八句,描述道一禪師修禪傳法的環境,渲染、刻劃道一的佛性。
一、二句,點出了人、山及其氣勢?!肮?是對道一的尊稱?!疤住笔巧矫皆谖涔h南,離長安200里,在周圍諸山中最為雄峻。人為禪學大師,山是禪學基地,人山相互依傍。不過,從“一公棲太白” 的句式看,很顯然,作者認為兩者之間,人為主,山是賓,山因人居而更添特色。所以,以下寫山,也是寫人?!案唔敵鲈茻煛?,固然展現了山之雄渾,也隱隱暗示了道一禪師禪功之高深。表明不論是禪師還是高山都是令人景仰的。
三、四句,緊承上句。“梵”是梵文Brahman譯音“梵摩”的省稱,意為清凈、寂靜,進而又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盎ㄓ辍敝坝辍焙汀拌罅鳌敝傲鳌毕鄬Χ鲃釉~用。這兩句總體勾勒太白山景: 溝溝壑壑,寂靜無比,山里山外,浸透了禪思佛意; 名花異草,也偏愛這里,像雨點般地鋪綴了山峰的每一片土地。佛家本色,一覽無余,清氣幽香,沁人心脾。確是寫景妙句。
五至八句,正面刻劃馬祖道一的佛行。
“無心”是禪學中的至高境界。所謂無心,亦就是心無一物,不粘不著,無境無我,物我兩忘,這樣,就能妙參造化而大悟徹悟。這也就是禪宗開山祖師慧能的得法偈 (佛教唱詞) 中所述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壇經》法海本) 達此,就能品禪宗之至味,頓悟成佛?!佰E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兩句,通過 “跡隱”、“名傳”這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將馬祖道一入 “無心”而“立教”的佛行鮮明地展現了出來。
“鳥來還語法”句,引用了佛典。《法苑珠林》載: “齊鄴東大覺寺沙門僧范,姓李,……晚年出家,經論諳委,言行相輔,祥征屢降。嘗有膠州刺史杜弼,于鄴顯義寺請范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還順塔西,乃爾翔逝。又于此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于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鶚鳥飛來入聽,講訖便去?!边@里,作者借之以喻馬祖道一禪學修養精湛。
“客去更安禪”之“禪”,指“禪定”。“禪”,是梵文Dhyāna音譯“禪那”的省略,意譯為 “靜慮”、“思維修”等,亦即指心緒寧靜專注,深入思慮義理?!岸ā笔氰笪腟amadhi的意譯,又譯作“等持”,即是說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佛教以此作為取得確定之認識、作出確定之判斷的心理條件。傳統佛教非常重視對于“禪定”的修煉,認為 “禪定”不僅能夠制伏煩惱,而且能夠引發智慧。也就是說,它是佛教徒幻想中的由此岸到彼岸的一條重要橋梁、一種必備條件。而馬祖道一所屬的禪宗以“禪”命名,進一步擴大了禪定的觀念,重在“修心”、“見性”,而不再限于靜坐凝心專注觀境的形式?!翱腿ジ捕U”這一句,主要是贊頌馬祖道一時時保持自己之佛性清靜。
詩的后八句,作者敘述自己的投宿及感受。
“晝涉”兩句敘行止?!岸捶俊眱删渫ㄟ^身心之感受描繪所宿僧寺的景致。這里,作者著力刻劃的是僧寺的清幽寂靜?!岸捶俊?,已見內室之深邃,而這深邃的內室竟還又隱蔽在那一重又一重的竹林深處,能聽到淙淙泉聲,而這泉聲又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典型的景物加以精心的選詞,把僧寺特有的風神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結尾四句,則表達了投宿寺院的喜悅和歸誠禪學的愿望。
這首詩顯示了作者對禪學大師的推崇和對禪寺山景的贊嘆,勾勒了作者歸誠禪學的一段軌跡,為后人探尋 “詩佛”的發展提供了形象的材料。而從其歸誠禪學的愿望中,也一定程度地隱隱透現出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這也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此詩在藝術上也頗有一些引人注目之處。一是以禪語和佛典入詩,且用得相當成功,很好地展現了一代禪學大師的風貌。二是寫景富有特色,形神兼備。三是人、景、情高度統一,渾然一體,融成了一個清幽靜寂、超塵脫俗的佛門世界。由于具有以上特點,詩也就具有了某種特殊的魅力。
上一篇:禪詩《投宿崇明寺僧院有感二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支公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