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轍·六國論①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 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③,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④。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⑤,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⑥,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⑧,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⑨,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注釋】 ①六國: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②世家:司馬遷著《史記》,把記敘諸侯王的世系稱為“世家”。山西: 崤山以西。③山東: 崤山以東。④范雎 (ju):
字叔,戰國時魏人。他改姓名為張祿,去秦國游說,勸說秦昭王以遠交近攻之策而強,封為秦相。商鞅: 亦魏人,衛公子鞅,后任秦相,主張變法以強秦,封商君,故稱商鞅。⑤昭王: 名稷,秦國君主昭襄王。剛: 地名,今山東兗州附近。壽: 地名,今山東東平縣北。⑥委: 托付,委托。⑦擯 (bin): 排斥,拋棄。⑧委: 對付。⑨疆場: 邊界。
【譯文】 我曾經閱讀六國的 《世家》,奇怪天下的諸侯,用五倍的土地,十倍的民眾,發憤向西進兵,攻打崤山西邊的有千里之地的秦國,不免被秦國滅亡。我常常為這事深沉思考,認為必定有可以自安的計策。我不能不責怪當時的謀士,考慮禍患的疏忽,看待利益的短淺,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勢。
秦國和諸侯爭奪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國、魏國的城郊; 諸侯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國、魏國的野外。秦國有韓國、魏國存在,譬如人有心腹的疾病。韓國、魏國阻塞了秦國的交通要道,遮掩著崤山以東的諸侯,所以那時天下最重要的,沒有像韓國、魏國的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后主張征服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后主張征服魏國。秦昭王沒有收得韓國、魏國的人心,就出去攻打齊國的剛、壽兩地,范雎為這件事憂慮,那么,秦國所忌諱的事情就可以看清楚了。秦國在燕國、趙國用兵,這是秦國危險的事情。越過了韓國、魏國,去攻打別國的國都,燕國、趙國在前面抵御它,韓國、魏國在后面追逐它,這是很危險的事啊! 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不曾有韓國、魏國追逐的憂慮,就因為韓國、魏國歸附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諸侯的屏障,卻使得秦國人在其間隨便出入,這難道是知道天下的形勢嗎?托付小小的韓國、魏國來阻擋強大如虎狼一般的秦國,他們怎么不受挫折,投降秦國呢! 韓國、魏國受了挫折,投降了秦國,然后秦國人可以通行他的軍隊,從東面攻打諸侯,卻使得天下普遍遭受他的禍害。
韓國、魏國不能單獨抵擋秦國,而天下的諸侯憑借他遮掩西面的秦國,所以不如厚待韓國、親近魏國來排斥秦國。秦國人不敢越過韓國、魏國窺視齊、楚、燕、趙四國,而齊、楚、燕、趙四國因而能夠在中間保全自己了。拿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幫助抵擋入侵的韓國、魏國,使韓國、魏國沒有來自東面的后顧之憂,卻替天下挺身來抵擋秦軍。拿兩個國家對付秦國,而齊、楚、燕、趙四國休養生息,在里面暗地幫助韓國和魏國的急需。假若這樣,就可以應敵無窮,那秦國又有什么辦法呢? 不知道作出這個考慮,卻貪圖邊界尺寸的利益,背棄盟誓,毀壞締約,來互相屠殺、吞并。秦國的軍隊還沒有出擊,而天下諸侯就已經自我困乏了。致使秦國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來奪取這些國家,這能不令人悲傷嗎?
【鑒賞】 蘇轍撰寫《六國論》時,北宋正面臨東北的契丹、西北的西夏的嚴重威脅。但是,北宋統治者沒有積極抗御外族的入侵,反而每年向他們送幣納絹,乞取茍安。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蘇轍以古論今,闡述了六國被秦滅亡的歷史及其教訓。
這篇史論,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齊、楚、燕、趙、韓、魏六國被千里之秦滅亡的論點,在于“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接著,分別從六國失去韓、魏要害兩地的后果,造成 “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和六國不團結,“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最后,作出總結,呼應開端,“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此論觀點鮮明,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然后舉出例證,層層推進,肯定了自己見解的正確性,說服力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慈銘·六十一歲小像自贊》鑒賞
下一篇:《古文·蘭亭集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