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邵公諫弭謗》原文與翻譯、賞析
(周語上)
厲王虐,國人謗王②。邵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③!”王怒,得衛(wèi)巫④,使監(jiān)謗者,以告⑤,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
王喜,告邵公曰: “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 “是障之也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⑧,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⑨,為民者宣之使言⑩。故天子聽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獻(xiàn)詩(12),瞽獻(xiàn)曲(13),史獻(xiàn)書(14),師箴(15),瞍賦(16),朦誦(17),百工諫(18),庶人傳語(19),近臣盡規(guī)(20),親戚補(bǔ)察(21),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2),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3)。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cái)用于是乎出; 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25),善敗于是乎興(26)。行善而備敗(27),其所以阜財(cái)用衣食者也(28)。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9),胡可壅也(30)?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1)?”
王不聽,于是國莫敢出言(32)。三年乃流王于彘(33)。
【鑒賞】 《邵公諫弭謗》 出自 《國語·周語上》,記載了公元前八百多年前周王卿士邵公諫厲王弭謗的一段史事,塑造了一位憂國愛民的老臣形象和虐民殘民的暴君典型,揭示了 “民言不可壅” 的道理。作者把愛國與愛民結(jié)合起來,把憂國愛民與推翻暴君統(tǒng)一起來,主張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愛國主義思想的深刻性。
全文分三部分: 一為厲王弭謗,交待文章的背景; 二為邵公諫弭謗,此為全文的中心; 三為厲王拒諫及其后果,又反證了邵公勸諫的正確性。結(jié)構(gòu)雖單純,然層次分明,中心突出。邵公諫弭謗一段,既有正、反的對照,又有事理的結(jié)合,同時(shí)比喻貼切、形象生動(dòng),有深入淺出之妙。邵公先以防川為喻,從反面論述 “防” 之害,“防民之口” 則 “傷人必多”; 然后以天子聽政為例,從正面論述 “宣”之利,“宣之使言” 則 “事行不悖”; 接著又以土有山川而出財(cái)用、有衍沃而生衣食為喻,從正面論述 “宣”之利,“宣之使言” 可 “行善備敗”、“阜財(cái)用衣食”; 最后以兩個(gè)反問句,一正一反,從道理上論述民言不可壅及壅之害,并極大地增強(qiáng)了文章的氣勢和力量。另外,全文語言簡潔明快,首段一系列的短句、省略句,僅五十余字,就將王虐民怨的政治背景,乃至厲王、國人、邵公、衛(wèi)巫的言行心理,交待得清清楚楚。末段三句話,一說厲王,一說國人,一就厲王與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而言,然厲王拒諫的后果卻表述得很完整,文筆簡勁而又嚴(yán)密。關(guān)于厲王形象的刻畫,作者僅用 “虐”、“怒”、“殺”、“喜”、“不聽”,幾筆勾勒,一個(gè)暴君的形象便活脫而出,并且給人以入木三分的強(qiáng)烈印象,行文干凈利索。天子聽政一段,首言“公卿至于列十獻(xiàn)詩,[原書缺損]
上一篇:鄒韜奮《遺囑》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夏衍《野草》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