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遺囑》原文與翻譯、賞析
我自愧能力薄弱,貢獻微少,二十余年來追隨諸先進,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進步文化事業,竭盡愚鈍,全力以赴,雖顛沛流離,艱苦危難,甘之如飴。此次在敵后根據地視察研究,目睹人民偉大斗爭,使我更看到新中國光明的未來。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斗,但四五年來,由于環境的壓迫,我的行動不能自由,最近更不幸疾病經年,呻吟床褥,竟至不起,但我心懷祖國,惓念同胞,愿以最沉痛的迫切的心情,最后一次呼吁全國堅持團結抗戰,早日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我死后,希望能將遺體先行解剖,或可對醫學上有所貢獻,然后舉行火葬,骨灰盡可能帶往延安,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遺囑亦望能妥送延安。我妻沈粹縝女士可參加社會工作,長子家驛專攻機械工程,次子家騮研究醫學,幼子家驊愛好文學,均望予以深造機會,俱可貢獻于偉大的革命事業。
1944年6月2日 口述簽字
【鑒賞】 鄒韜奮由于長年奮力工作和寫作,積勞傷體,雖然剛及“知天命”之年即與世長辭,但他的極為通達、成熟的人生觀、宇宙觀及社會政治觀,確已臻于完美的最高境界,堪為國人千年不易的楷模。他這種人生宇宙社會政治觀,表現在他不長的一生的全部著作、全部言行、全部社會活動里,而最集中深刻摯切的表現,則莫過于他在彌留之際所口述的這一篇遺囑。
鄒韜奮自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青年時期投身新聞出版事業起,自始至終是站在中國思想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最先進的行列里,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奮起和富強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他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過程中,自然就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自然就把自己的命運和奮斗目標與中國共產黨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他整個的生命與生活,都是與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聯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他去世前,曾在黨的幫助下,先去了廣東東江游擊區,1942年又到了蘇北解放區,進行了考察研究,目睹了敵后抗日根據地廣大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生氣勃勃、同仇敵愾、團結抗戰,一派令人振奮的景象,更堅定了他的信念: 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全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全在中國共產黨。因此他在這篇遺囑里,懇切地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這一請求是一位偉大的愛國思想家、愛國的革命志士發自內心深處的、震撼人心的吁求,也是這一篇極為精深的遺囑的精神核心。
這篇遺囑極其精練,言詞不多,但句句擲地有聲,每句話都像合金鋼那樣閃閃發光。他首先概括地追述了他二十多年來都是“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進步文化事業,竭盡愚鈍,全力以赴,雖顛沛流離,艱苦危難,甘之如飴”。這幾句話確是對他的一生的準確的概括。文章接下去就進入最重要的話題,表述了他在抗日根據地考察的感受和體會: “此次在敵后根據地視察研究,目睹人民偉大斗爭,使我更看到新中國光明的未來。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斗。”表達了自己對共產黨和根據地人民的崇敬與熱愛,以及繼續奮斗的迫切愿望。但是天不從人愿,一是環境壓迫,行動受限; 更不幸的是一病不起。在這種情況下,他用這篇遺囑表露自己對共產黨、對祖國和人民的最深厚的熱愛之情,表達對當前政局的最大心愿: 團結抗戰。他說: “但我心懷祖國,惓念同胞,愿以最沉痛的迫切的心情,最后一次呼吁全國堅持團結抗戰,早日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情感何等的深沉,期望何等的切迫。再往下,文章雖是交待一些具體的后事,實則表現出他的思想修養的極高的境界: 遺體先解剖以供醫學研究,后火葬而骨灰要送往延安。這一方面表現了他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向往,而更重要的是借此請求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并且叮囑要把這份遺囑也妥送延安,因為這份遺囑無異就是一份鄒韜奮用一生的辛勞艱苦、忠誠奮戰所抒寫的入黨申請書。這是以生命、以一生的經歷作基礎的申請,這才是對黨的最大信賴的表現。遺囑的末尾,鄒韜奮把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一一地托付給黨,望黨對他們加以培養,目的仍然是使他們能以自己之所長“貢獻于偉大的革命事業”。通讀全文,我們似乎聽見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革命者心臟跳動的咚咚之聲,仿佛看見了他那誠摯地充滿深厚的崇敬熱愛之情的可敬的面容。這真是一篇能表現我們民族精神之精華的,能永垂于后世的,感人至深的作品。
上一篇:孫中山《遺囑》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國語《邵公諫弭謗》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