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中國女報》發刊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世間有最凄慘、最危險之二字,曰 “黑闇①”。黑闇則無是非,無聞見,無一切人間世應有之思想行為等等。黑闇界凄慘之狀態,蓋有萬千不可思議之危險。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真危險; 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大黑闇。黑闇也,危險也,處身其間者,亦思所以自救以救人歟?然而沉沉黑獄,萬象不有②; 雖有慧者,莫措其手。吾若置身危險生涯,施大法力; 吾毋寧脫身黑闇世界,放大光明。一盞神燈③,導無量眾生,盡登彼岸,不亦大慈悲耶?
夫含生負氣④,孰不樂生而惡死,趨吉而避兇? 而所以陷危險而不顧者,非不顧也,不之知也。茍醒其沉醉,使驚心萬狀之危險,則人自為計,寧不勝于我為人計耶?否則雖灑遍萬斛楊枝水⑤,吾知其不能盡度世人也。然則曷一念我中國之黑闇何如⑥?我中國前途之危險何如?我中國女界之黑闇更何如? 我女界前途之危險更何如?予念及此,予悄然悲,予憮然起,予乃奔走呼號于我同胞諸姊妹,于是而有 《中國女報》之設。
夫今日女界之現象,固于四千年來黑闇世界中稍稍放一線光矣;然而茫茫長路,行將何之?吾聞之,“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鉅⑦”。茍不確定方針,則毫厘之差,謬以千里。殷鑒不遠⑧,觀數十年來,我中國學生界之現狀,可以知矣。當學堂不作⑨,科舉盛行時代,其有毅然舍高頭講章⑩,稍稍習外國語言文字者,詎不曰 “新少年、新少年”! 然而大道不明,真理未出,求學者類皆無宗旨(11),無意識,其效果乃以多數聰穎子弟,養成翻譯、買辦之材料,不亦大可痛哉!十年來,此風稍息,此論亦漸不聞; 然而吾又見多數學生,以東瀛為終南捷徑,以學堂為改良之科舉矣。今且考試留學生,“某科舉人”、“某科進士”之名稱,又喧騰于耳矣。自茲以后,行見東瀛留學界蒸蒸日盛矣。
嗚呼! 此等現象,進步歟?退步歟?不敢知。要之,此等魔力必不能混入我女子世界中。我女界前途,必不經此二階級,是吾所敢決者。然而聽晨鐘之初動,宿醉未醒; 睹東方之乍明,睡覺不遠(12)。人心薄弱,不克自立(13); 扶得東來西又倒,于我女界為尤甚。茍無以鞭策之,糾繩之,吾恐無方針之行駛,將旋于巨浪盤渦中以沉溺也。然則具左右輿論之勢力,擔監督國民之責任者,非報紙而何?吾今欲結二萬萬大團體于一致,通全國女界聲息于朝夕,為女界之總機關,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 為醒獅之前驅,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14),為闇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無量愿力(15),請以此報創。吾愿與同胞共勉之!
【鑒賞】 這是秋瑾為自己創辦的《中國女報》寫的《發刊辭》。《中國女報》,1907年創刊于上海,因經費短缺,出版了兩期就被迫停刊了。雖然它發行時間很短,但這篇出色的發刊辭卻一直為后人傳誦,使這份命運短促的報紙具有了永久的生命。這則《發刊辭》之所以有著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論證嚴密、視野開闊、筆鋒犀利、氣勢奔放的特點,通篇激情洋溢,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鼓動性。
首先,作者為了向讀者說明辦報的動因,采取高屋建瓴、層層深入的嚴密論證,使文章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一開篇就直陳愚昧無知的危害性,指出真正的危險是人們身處黑暗之境而不自知。這是從人類普遍意義的角度來透視事理,使全篇立于一個較高的視點,境界得以擴展,也更易于讀者逐步認識和接受。接下來的第二段,作者將視野收回到中國和中國婦女界的前途,進一步闡述了自救與救人的關系,指出自己毅然奮起、奔走呼號,創辦《中國女報》,就是為了開展革命宣傳,使更多的人得以自救。在第三段中,作者蕩開一筆,將當時學界弊端呈現于讀者面前: 有人舍了 “高頭講章” 而習外語,卻成了無宗旨、無意識的買辦、翻譯; 有人把留學日本看作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從而更進一步說明婦女解放需要一定方針的指引,否則極易像學界一樣走入歧途。這就為創辦《中國女報》的迫切性更增添了筆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直接切入現狀,指出中國婦女缺少自立精神的弱點,而辦報的目的就是為了團結二萬萬女同胞,振作精神,走出 “迷津”,進入 “大光明世界”。這就進一步明確了辦報的宗旨及必要性。全文步步推進,旁征博引,至此一氣呵成,論證邏輯性極強。
其次,本文氣勢奔放,文氣暢達,一泄千里,讀來不禁使人欲拍案而起,加入振興女界的隊伍。為了使文章具有鼓動性和震撼力,其一,作者大量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無論是文首“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真危險; 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大黑闇” 的反復強調,還是文尾 “為醒獅之前驅,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闇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 的未來展望,都洋溢著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力量,極大地增強了文勢和論證力度。其二,文章語言文白融合,適當用典,既簡練、濃縮,增強了文章容量; 又自然得體,并不影響閱讀的流暢。同時,以不少佛家語入文,既符合廣大婦女的認識基礎,又為所闡述的理論增添了幾分禪學意味,使之更富于哲理性。其三,作者善于將自己的內心情緒融于字里行間,使讀者為情所動,為情所撼。隨著她思潮的奔涌,文章意緒也由低落而萌動,由萌動而浩蕩,由浩蕩而高揚,將為振興中國女界而奮發圖強的主旨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其感召力是非常巨大的。
正是由于以上方面,這則《發刊辭》成為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一篇戰斗檄文,它吹響了進步的號角,為中華婦女的新生帶來了一線曙光,更為民族振興的未來畫出了美好的藍圖。
上一篇:林紓《《不如歸》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姜宸英《《奇零草》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