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云波
南海英魂叫不醒, 舊題重展墨香凝。
當時京洛花無主, 猶有春風寄廣陵。
林景熙
這是一首借題寫意,寓沉痛失國之情於墨香花時之間;憑一束天香花卉,遙招南海英靈。其景似淡,其情良悲,點染不多,而境界廣闊,這在五卷《霽山集》中,也是較為突出的篇章。
“南海英魂叫不醒”一句,包含作者極其沉痛的感情。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下令攻宋。度宗死,子恭帝即位,年僅四歲。恭帝德祐元年,元軍主帥伯顏連破宋之建康(江蘇南京)、揚州、常州、平江(江蘇蘇州)等城市。第二年(1276)元軍破臨安(浙江杭州),擄恭帝、太后及王室成員北去。陸秀夫、張世杰等在溫州(今屬浙江)奉益王趙昰監國,同年在福州即皇帝位(年僅九歲)是為端宗。當時東南半壁烽火連天,王朝覆亡,官吏星散,元兵殘殺至慘。端宗初立坐未溫席,元兵入閩,秀夫、世杰等攜端宗下船浮海走廣州。文天祥逃歸組織兵民抗元。接著廣東諸郡降元,張世杰、陸秀夫走入海島,端宗慘死於途,秀夫等擁立少帝(八歲)。后崖山國破,陸秀夫、張世杰等表現得十分壯烈。秀夫先命妻兒跳海自盡,自己身負少帝躍身入海,顯示民族氣節。詩首句說“南海英魂”,從詩題來看,當指陸秀夫,但同時應該包括張世杰等殉國崖山的壯士。詩人林景熙是面對陸秀夫廣陵牡丹詩卷觀后,一時勾起他更多的故國之思,因仿屈原的《招魂》筆意,沉痛地向南國呼喚,向碧空萬里的海疆呼喚,英靈們魂兮歸來!當然,南海只能報之以潮汐,英靈再也不能歸來了!這暗示著元兵南下后,只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是英雄,爾后就再也沒有人繼續抗元了。“叫”字在這里,含義很深,說明南宋遺民對陸秀夫等極度的懷念,對英魂表示崇高的敬意。“舊題重展墨香凝”一句,是詩的另一境界。詩人在前一句已表現遺民對南海英靈的尋覓、召喚;詩也用“叫不醒”說明遺民略感失望,求索無著的情景。而“舊題”一句,似乎在絕望處逢生機,原來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南海英魂,卻正凝在一幅翰墨幽香之間。詩人在這里等于說,南海之役的英烈雖召喚不回,但他們的精神卻始終留在遺民們的心里。當展開陸秀夫的廣陵牡丹詩卷時,似乎感到英烈就在眼前,就在這幅詩卷墨香里,也用不到向滄海呼喚了。
詩至第三、四句有一個很大的轉折。一、二句實際上沒有講到牡丹,第三句“當時京洛花無主”是說南宋亡國前,中原一帶已非我有。京,汴京(今河南開封),洛,洛陽,京洛,泛指黃河流域,中原一帶。“花無主”說京洛一帶牡丹,雖一樣開花,卻不見它的主人。從主人南渡,中原淪陷,豺狼遍地,名花無主,引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我國是世界花卉栽培的發源地之一。牡丹以洛陽、曹州(今山東荷澤)、開封等地最繁盛,在唐代時,姚黃魏紫,國色天香,名滿東方。單曹州牡丹就有近四百個品種,京洛更勝曹州。開花季節,觀者如潮。在百花中牡丹朵大香濃,嬌妍欲滴,因稱花中之王。劉禹錫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宋兩代,以牡丹為國花。詩人說“當時京洛花無主”是說牡丹,但詩意不僅是說牡丹,而是說中原板蕩無主。因此,廣陵(今江蘇揚州)牡丹就成為南宋時代江北牡丹的繁盛之地。京洛牡丹無主,而揚州國色,(陸秀夫在時)猶有繁枝笑傲春風。這里的“猶有春風寄廣陵”是表現廣陵名花天香國色;同時以象征的筆觸,在突出陸秀夫。秀夫是楚州鹽城人,景定初進士,性沉靜有正氣,才思敏捷。李芝庭鎮淮南(駐揚州)時,聞秀夫名延置戎幕中。時金、元爭奪中原,禍及淮肥。秀夫參贊邊務已嶄露頭角,多所建樹。宋德祐初以禮部侍郎使軍前,不拜。詩人在詩的最后,用“猶有春風寄廣陵”一句作結,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是說牡丹。中原名花淪喪無主,惟廣陵獨放南枝,以此關聯詩題,前后呼應。其次,是說陸秀夫。他起於廣陵,百花叢中一花獨秀。時局糜爛,他力挽狂瀾,為國家存亡、民族氣節,力盡全家殉難,成為千古受人尊敬的人物。再次,是說詩卷里是牡丹,就是陸秀夫其人。這里的寫法是十分巧妙的。說人是國色,死得壯烈,保全民族氣節,散發時代的天香。英靈長存詩卷里,何必南海招忠魂。詩人在說花、說人,兩相跳躍,而境界明暗,意脈相連,使文情詩語,密合無間,這也是林詩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陳亮《題鄭所南蘭》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錢仲聯《題陳忠愍公遺像練栗人屬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