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雙溪寺》原文、賞析、鑒賞
雙溪寺,位于九華山后山九子巖景區。該寺座落在青陽縣朱備鄉境內,距青陽縣城14公里。由鄉間公路可直抵達。雙溪寺背山面水,兩股清溪環抱,環境十分清靜。旁邊既有永興茅蓬、定西茅蓬等四、五座庵堂小廟,還有九子巖等許多秀麗的自然景觀。九子巖曾是古人常去的地方,也是古人上九華的一條主要通道。相傳新羅國僧人金喬覺,當年就是由此處登山上九華的雙溪寺內供奉有大興和尚肉身,這是九華山自開山以來所發現的第八尊肉身菩薩。大興和尚,安徽太湖人,13歲削發為僧,30歲時初到九華百歲宮,47歲時居后山雙溪寺。1985年2月17日圓寂。弟子們根據他的生前遺愿,圓寂后將其遺體裝缸保存。4年后開缸時,發現其肉身保存完好,毛發全在,容貌如生,即采取保護措施,先用皮紙拌以生漆包裹,后又裝飾金身,并專門筑廟制龕,將其肉身供奉于內。從此,遠近香客頂禮膜拜者絡繹不絕。
〔現代散文〕 “后山雙溪寺出了尊肉身菩薩?!?/p>
聽到這一消息,我當時真感到十分地驚奇。要說雙溪寺的情況,我是非常了解的,六年前為了掌握九子巖景區的有關資料,我就曾在那座寺廟里住過幾天。這座廟占地多大,廟內供奉幾尊菩薩,我都一清二楚;就連廟里的幾個和尚,我也和他們混得很熟?,F在,雙溪寺內突然出了尊肉身菩薩,這到底是哪位和尚修行成了正果呢?
帶著疑問和好奇,我立即找輛吉普車,繞過五溪、青陽城,轉向西南鄉間公路,經過陳家大畈。這就到了雙溪寺前。走進廟門,讓開幾個頂禮膜拜的香客,我一眼便瞧見供臺上端坐著一尊高大身材的肉身菩薩,雖然其肉身已被生漆皮紙裹封,但就憑其骨骼和外貌來看,這不是大興和尚是誰?!驚喜之余,正待向身旁香客詢問,這時,從內廂走出妙恒和尚。不等我開口,他已雙手合十向我施禮。因為是熟人,不需客套,我就迫不及待地問起大興和尚的事。妙恒談起他師父大興和尚,我聽著聽著,勾起對往日的一串串回憶……。
6年前的一天,我還是第一次來到九華后山。抬頭望,一座座奇峰聳入云端,一條條細瀑飛流直下。在稀疏的竹林和崢嶸的巖石叢中,零星散落著幾座皖南民居式的小廟堂。頂頭一座寺廟便是雙溪寺。只見雙溪寺前雙溪橫流,滔滔汨汨注入近旁青通河。寺后背靠九子峰,峰壁象是一個整塊的光滑巖石,左右峰巒屏立,似千尋城垣。九子峰頂象似城頭碉堡,而雙溪寺則象城下關隘。如此秀麗的佳境,苦于交通不便。
走進雙溪寺廟門,只見門旁一對年輕的農村夫婦擁著一個男孩,面對蒲團上一位瘦高的老和尚喃喃地訴說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向那位老和尚訴說著孩子的病因。我仔細地打量著這位老和尚:他身材頎高,骨骼寬大,雖然瘦骨嶙峋,精神卻很攫鑠。此時他正全神貫注地傾聽,繼而又拉過男孩細細端詳,卻始終沒有對我這個不速之客瞥上一眼。事后才知道,方圓幾十里都聞名的,經常給周圍群眾看病治病的老和尚,原來就叫大興和尚。
中飯時分,寺里一位叫妙恒的中年和尚接待了我。聽說我的來意后,熱情地安排了我的住宿,并立即動手給我做午飯。當一碗青菜和一碗熱氣騰騰的馬鈴薯湯端到桌上來的時候,我已就體驗到這里出家的生活艱辛。這時大興和尚走進廚房,仍然沒有理睬我。他打開一扇破舊的碗櫥,端出一碗剩飯,便挪到一張木桌上,一 聲不吭地扒了起來。飯后,妙恒告訴我,大興和尚是他們尊師,說話辦事近于瘋癲,大家都難以伺侯,只得聽之任之。他經常是這樣,飽一餐、餓一頓,有時燒一次吃上幾天;但他卻能天天堅持練氣功,練得步履輕盈,行走如風,并且還會用氣功給群眾治病。遺憾的是,那幾天我忙于辦事,難得親眼見見他是怎樣用氣功給別人看病的。
大興和尚成了肉身菩薩,這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而,在九華山佛教史上,又能有多少大德高僧修行得成正果呢?
開山鼻祖金喬覺,在唐朝開元年間到九華山后,苦行禪修75載,99歲圓寂時,被弟子放缸三年。三年后開缸時遺體綿軟,顏貌如生,弟子們視其為地藏王轉世,尊為金地藏,建肉身塔于神光嶺,九華山從此辟為地藏王菩薩道場。明代萬歷年間有位山西五臺山來的無瑕和尚,在九華山摩空嶺頭修行102年,126歲壽終時,遺體在山洞中不腐不爛,三年后才被人們發現。無瑕肉身被弟子們全身塑金,供奉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后來還陸續出現過五位大德高僧肉身不腐,成為木乃伊。
九華“肉身”,歷史悠久,其防腐技術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是佛教文化中燦爛的一頁。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它已成為愈見珍貴的人文資源。
當我離開雙溪寺時,心里默默地祈禱,祝愿大興和尚肉身長存。也祝愿雙溪寺會出現更多的高僧,得成正果。
(汪振東)
上一篇:詠《宣城·雙塔》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岳陽·君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