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因作《朋黨論》等文為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辯護,被保守派羅織罪名,貶為滁州太守。這篇游記寫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這一篇政治上失意卻仍然行樂的作品,不僅婉轉地表達了他在滁州為政的政績,也表達了被貶后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前人說它“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本文通過生動描寫醉翁亭優美的環境及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風俗畫,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以及縱情山水以排遣由于被貶官而造成的抑郁之情。
本文以“醉”與“樂”二字提挈全篇,“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所以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樂”。作者先寫醉翁亭的位置、四周優美的環境以及命名的由來,在第一段的最后引出“樂”,即“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樂”。然后描繪了山間景物朝暮四時不同的變化,說明各種景物都有其樂,“樂亦無窮”,進一步寫“樂”。接著作者濃墨重彩地記敘了滁州人游山之樂以及作者的酣宴之樂,這是全文“樂”的高潮。最后在歸途中推究“樂”的來源:禽鳥樂而返林,而不知人之樂;人又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文章到此收筆,讓人回味作者之樂,由此含蓄地道出“與民同樂”的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
文章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明麗多變的風景畫和風俗畫。作者時而寫山色,時而寫水流,時而寫人聲,既有全景、近景,又有組景、變景,看似雜亂,其實卻不脫離“樂”字。作者寓樂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使人不覺有抒情而抒了情,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在語言運用上很有特色。第一,是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寓意豐富,成為后世廣為流傳的千古佳句。第二,文中成功地使用了21個“也”字,構成回環往復之勢,一唱三詠,形成了一種類似韻文的形式,與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諧一致。“也”字不僅有區分層次的作用,而且含有感情色彩和音韻美。另外,文中共用25個虛詞“而”,或表修辭,或表承接,或表轉折,或表并列,使文章富于變化,流暢優美。第三,本文語言駢散結合,抑揚頓挫,音調鏗鏘,音樂感、節奏感極強,宜于朗誦,為歷代山水游記中的精美佳作。
上一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下一篇:醉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