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樹增
蒼翠灣復灣, 舟行入馬關。
紅旗翻碧海, 白浪擁青山。
痛定行人血, 羞開壯士顏。
況兼亡國恨, 觸處淚潸潸。
于右任
于右任先生是我國近代愛國詩人,是愛國激情使他拿起了詩歌的武器。詩人在《牧羊兒自述》中,回憶自己在三原私塾讀書時,“見書架上有文文山(即文天祥)、謝疊山(即謝枋得)詩集殘本,我取而私閱,見其聲調激越,意氣風發,滿紙的家國興亡之感,忽然詩興大發。我之作詩,殆可以說由此悟入。”自此,于先生以歷史上愛國詩人來自勉,一生唯念中華之昌盛,他悲歌當泣,遠望當歸,常將種種愛國情愫述諸翰墨,《舟入馬關再詠》就是其中一篇。
于先生青少年時,正值民族災難空前深重,帝國列強入侵頻仍,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相繼簽定,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對此現實,于先生憂心如焚,曾大聲疾呼道:“中華之危竟至此!同胞,同胞,為奴何如為國殤。”(《從軍樂》)在風雨如磐的時代,這種愛國行為必然會遭致清廷的迫害,為避緝捕,于先生不得不離陜入滬,在那里繼續宣傳革命。光緒三十二年(1906)為募報款赴日,在本州西南的馬關港口上岸,這個在十多年前簽定馬關條約的地方,喚起了詩人多少家國淪亡的深痛,詩人將此寫入了《馬關》一詩中。1909年秋,詩人再赴日本,入馬關時,觸景生情,以《舟入馬關再詠》表達了對帝國列強侵華和清政府賣國罪行的滿腔仇恨。
《再詠》全詩可分二個層次:第一層次描寫航途所見,然景中寓有深情。第二層次抒發舟中所感,情多以事而顯。
首聯緊扣詩題。“蒼翠”二字渲染江山依舊,“灣復灣”三字,已知詩人百感暗集毫端。詩人二次東渡,其間革命幾遭挫折,革命艱難勝過舟行萬千。海上雖經風浪,然今日舟泊碼頭,革命勝利的彼岸何時到達?“神州再造更何年?”(《馬關》)詩人心中充滿了惆悵。
頷聯寫舟上眺目遠望:萬頃碧海上浮幾片紅旗,蒼茫青山下涌一線白浪。色彩鮮明,簡潔地點畫出一幅嬌美江山圖。然詩人用心,正是以異邦山河之美,來襯中華國恥之深。聯想祖國山河殘缺,一派兵燹慘象,自有一股憤然不平之氣勃然而生。
頸聯陡轉筆鋒,由景轉情,由馬關而想到條約。當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談判時遇刺,“行人血”便是指清政府賣國求和一事,甲午奇恥還記憶猶新,今日痛定思痛,如何能叫愛國志士不羞辱傷心呢?
尾聯用一“兼”字,擴大了國恥的時間上限,馬關條約之后又有辛丑條約,中華被列強瓜分無已,亡國滅種的危險就在眼前,馬關的一草一木似芒刺,觸發著詩人亡國痛感,使得詩人淚如雨傾。
于右任常以“騷心”為筆名,其詩頗有屈原悲愴、激越之風,詩境壯闊,格調沉痛,字字是赤誠的愛國心聲。這首詩還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手法,以美景襯悲情,使悲國之情更加深沉。
上一篇:秦惠民《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周本淳《舟師》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