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協《溪橋晚興》宋山水詩鑒賞
鄭協
寂寞亭基野渡邊,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閑立,滿袖揚花聽杜鵑。
這首詩寫夕陽將下之時詩人閑立溪橋的感觸,首二句為人物登場布景,三句正面寫人,四句以物境襯托心境,全詩構成一幅溪橋晚景圖。
這是以人物為中心所構成的畫幅。首二句景物包括亭基、渡口以及溪流、岸草,均屬客觀物景,但皆染上主觀色彩,如“寂寞”、“野”,等等,將原是充滿生機的蓬勃春景看得十分寂靜: 春水平岸,兩岸草芊芊,而荒郊野渡,雖有亭臺可供登覽,卻不免顯得孤寂。二句寫景,其中已隱含著一種情緒。至三句,“一川晚照人閑立”,一方面點明首二句所寫乃夕照下的溪橋景,照應題中的“晚”,一方面點明首二句所隱含的情緒乃與 “閑立”相關,照應題中的“興”,此時,詩人的所謂“晚興”,已得到充分體現。末句為景語,用客觀物景觸動人物心境。滿袖楊花、滿耳鵑啼,讓人覺得十分難堪。總的看,首二句所寫乃 “以我觀物”,“我”處于主動地位,末了所寫,盡是外物沖擊,“我” 已退居被動地位。在這幅晚景圖中,景象的變換正反映了人物思緒的發展變化。并說明,圖中所體現的“晚興”,并非一般閑情、雅興,而是有著深沉內容的。
作者為南宋遺民,這首詩寫得如此用心,可能有所寄托。論者以為,這首詩寄寓了作者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謂春流已漲,春草又綠,但亭基寂寞,野渡無人,歸家無路,報國無日,只好閑立溪橋,任楊花牽惹情絲,憑鵑聲獻愁供恨云云,我看有一定道理。
上一篇:崔道融《溪上遇雨》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俞安期《漓江舟行》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