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滌非劉乃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 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杜甫
《秋興八首》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在夔州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感時傷懷,因秋發興,故曰“秋興”。755年的漁陽鼙鼓,驚破了李唐王朝的太平酣夢,大唐帝國由興盛轉向衰落,由統一走向分裂。與時代共呼吸的杜甫從此也親歷離亂之苦,飽嘗家國之痛。經歷三年干戈擾攘之后,從公元759年杜甫棄官客居秦州,到寫這組詩時,他又已足足過了七個年頭的飄泊生涯,然而時局并無轉機,外敵侵逼、藩鎮割據,又更加劇了艱難的國步。由于嚴武去世,他在成都失去憑依,這時正流寓夔州孤城。飄泊的生涯,凄苦的身世,壯懷莫酬的心境,值此蕭颯的秋光,自然使詩人觸目傷懷,憂思倍增。不管境遇如何艱難,詩人最關心的總是時代的興衰、國家的命運。因而在這組詩中篇篇都融鑄著詩人的緬想鄉園、思念故國、關懷時事的深摯情思。
本篇是組詩的第二首,寫身在夔州而悵望京華,殷殷懷思。首聯直寫依孤城北望,點題筆墨,提挈全篇。“夔府”,點所在地,“每依”,見出夜夜如此。長安城上值北斗,故依北斗為標準蹺望京華。清徐增云:“‘落日斜’,裝在孤城二字下,慘淡之極,又如親見子美一身立于斜陽中也”。(見《而庵說唐詩》)“三聲淚”來自漁歌,《水經注·江水注》載漁歌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句。昔聞其語,今日有了親身體驗,故下一“實”字。“八月槎”,化用傳說故事,《博物志》記,天河與海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木筏)來去不失期,有人乘之至天河。《荊楚歲時記》則謂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槎經月而達天河,后至蜀見嚴君平。此處以張騫至天河喻指嚴武還朝廷。代宗廣德二年(764)嚴武曾表薦杜甫為節度幕府參謀,杜甫當時有隨嚴武奉使還朝的打算,故其《立秋雨院中有作》云:“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后嚴武病死成都,還朝的打算就此落空,故曰“虛隨”。這一“實”一“虛”,寫盡了詩人素愿難遂、飄流堪悲的重重心事,無限感傷。
第三聯寫長離京華、遠羈夔府。畫省,指尚書省,據《漢官儀》,尚書省皆以胡粉涂壁,畫古賢人烈女,尚書郎宿直,有侍女執香爐熏香,杜甫原有檢校工部員外郎頭銜,屬尚書省。“山樓”,指夔州白帝城樓。“粉堞”,城上白色短墻。這兩句是說:因伏枕臥病違離畫省、不得還朝,只有流寓山城聆聽白帝城樓隱隱傳來的胡笳悲鳴了。說自己因伏枕不能還朝自然是曲筆。第五句回應第四句,第六句拍合第三句,交插承接,進一步宣發出僻處孤城而系念京邑的情愫。
第四聯以景結情,寫石上藤蘿梢頭之明月,已移照洲前之蘆荻花,山日落到月移,因思國之情切,故不覺佇望之長久。“藤蘿月”承接“落日斜”,蘆荻花暗合題面,倒煞秋興。一“每”字見得年來常此不斷,一“望”字引發如許憂思,全篇慨往傷今,感愴郁勃,體現了詩人執著的憂時思國的一片忠悃。
上一篇:周本淳《秋興》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蕭滌非 劉乃昌《秋興八首(其四)》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