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齊平
帝城王氣雜妖氛, 胡虜何知屢易君。
猶有太平遺老在, 時時灑淚向南云。
劉子翚
汴京,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金人于靖康元年(1126)冬攻下汴京,次年俘虜徽宗、欽宗,北宋亡。南宋初年,劉子翚感慨“靖康之難”,以汴京為題,敘寫其陷落前的繁盛、陷落時的慘酷、陷落后的悲涼,借以抒發愛國情懷,成詩二十首,總題曰《汴京紀事》。這是全詩的第一首。“帝城”,即指汴京。“帝城王氣雜妖氛”,是說汴京原為北宋都城,如今卻被金人占領了。“王氣”,代表一代帝王的統治。因為宋室南渡,重建政權,所以不說“王氣”已終,而只說“王氣雜妖氛”,表示宋王朝繼續存在,汴京被外敵占領只不過是暫時現象。但都城畢竟失守了,皇帝畢竟被俘了,人們經歷了宗社顛覆的禍亂,自然免不了要思念故土、故國、故君。對這種思念,詩人先用占領汴京的金人來作陪襯、對比:“胡虜何知屢易君。”“何知”,猶言什么都不懂得,主要指不懂得禮義,不懂得忠孝之道。唯其“何知”,所以才“屢易君”,把皇帝的更換當成無關緊要的小事。“屢易君”既指金人俘虜徽宗、欽宗后,曾先立張邦昌為楚帝,繼立劉豫為齊帝,又指金人內部經常發生爭奪帝位的篡弒。宋代臣民卻是忠君愛國,深明大義。他們在汴京失守后,一心向往宋朝,不承認金人的統治,也不承認金人策立的偽楚、偽齊政權:“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向南云。”“遺老”,即遺民,指金人統治下的汴京人民。冠以“太平”二字,是暗示汴京陷落前的繁盛,這繁盛由于金人的入侵而化為烏有,所以同時又暗示了汴京陷落時的慘酷。“遺老”在淪陷區身不由己,唯有南向“灑淚”,這當然屬于詩人的推想,從側面反映出汴京陷落后的悲涼。“遺老”的“淚”,包含有由外敵野蠻入侵與殘酷統治帶來的悲苦、憤慨,而更多的則是對故國、故君的思念,君代表著國。“遺老”切盼南宋朝廷出師北伐,擊退金人,收復故土,而南方遙遠,云天相隔,故只得望云灑淚。詩人用“灑淚”、“向南”的外在形體動作,表現“遺民”內在的愛國思想感情。方位之所在,就是故土政權之所在;身之所向,就是心之所向。北宋“遺老”的深厚的忠君愛國之心與“胡虜”的“無知”截然相反,詩人以側筆寫“胡虜”,以正筆寫“遺老”,于映襯、對比中,高度頌揚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上一篇:[宋]戴復古《江陰浮遠堂》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趙齊平《汴京紀事(其七)》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