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操南
登丹鳳樓懷陳忠愍公
放眼東南,蒼茫萬感、奔赴欄底。斗大孤城,當年曾此、笳鼓屯千騎。劫灰飛盡,怒潮如雪,猶卷三軍痛淚。滿江頭、陣云團黑,蛟龍敢嚙殘壘。 登臨狂客,高歌散發,喚得英魂都起。天意倘教、欲平此虜,肯令將軍死。只今回首,笙歌依舊,一片殘山剩水。傷心處,青天無語,夕陽千里。
周星譽
這是一曲饒于評論史實政治性的憑吊之作。作者登吳淞口丹鳳樓,緬懷抗英將軍的壯烈犧牲,激發了民族義憤,從而譜奏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慷慨悲歌。
丹鳳樓原在上海縣城東北角的城垣上,面臨黃埔江。陳忠愍公即陳化成。福建同安縣人。鴉片戰爭時,他任江南提督,守吳淞口。1842年,英國軍艦進犯吳淞,陳化成領兵守西炮臺,擊沉敵艦七艘,英寇敗退。后以上??h教場、東北城和東炮臺陸續失守。敵人集中兵力來攻西炮臺,陳化成重傷后,還親自燃放大炮。終以流血過多陣亡殉國。作者于1847年路過此城,登上城樓遠望吳淞口頭,緬懷先烈,高歌當哭,賦此哀詞。
這詞敘事、抒情、議論相間。上片緬懷先烈,充滿悲憤,寫抗英將士戰爭的壯烈與慘烈;下片問天招魂,交織著作者義憤與悲憤的復雜心理。開頭三句,提挈全詞;結尾抒其內心感傷。全詞以蒼涼沉郁之語,抒其憂時傷世之情。緬懷先烈,軫念國事,憑欄高歌,感人至深。
上片開頭三句:“放眼東南,蒼茫萬感,奔赴欄底?!兵f片之戰,英寇先犯中國東南,繼侵天津大沽。這場反侵略的戰爭,作者胸懷全局,來看問題。登上吳淞口的丹鳳樓,極目遠眺東南大地,不禁感慨萬千。次四句:“斗大孤城,當年曾此,笳鼓屯千騎?!边@塊彈丸之地,實是中國作戰戰略上的咽喉之區,屯駐重兵。用“笳鼓屯千騎”,點出軍陣之壯。顯示在這鴉片之戰中,中國原是有著雄厚的實力,足以背城一戰。次三句:“劫灰飛盡,怒潮如雪,猶卷三軍痛淚?!笨褂⑹吭谇致哉吲诨鹈媲埃骸敖倩绎w盡”,“怒潮如雪”。浴血奮戰,前仆后繼。飛字怒字,寫出戰斗的激烈。至于身臨絕境,猶自奮不顧身,天地為之久低昂。滔滔淞江,卷起千堆雪浪,與三軍灑下的滂沱的痛淚,融成一片。次三句:“滿江頭,陣云團黑,蛟龍敢嚙殘壘。”這時敵人氣焰囂張;“陣云團黑”,戰士堅守殘壘,更見英雄的大無畏精神。在險惡的形勢下,戰斗形勢,從壯烈瀕于慘烈。
下片首三句:“登臨狂客,高歌散發,喚得英魂都起?!弊髡呖犊銘?,語言豪邁,境界遼闊。浩氣填膺,衷心地禮贊著英雄的悲壯行為??筛杩善?,要在冥冥中喚起國殤的英魂。次三句:“天意倘教,欲平此虜,肯令將軍死?!卞撮_一筆,筆鋒一轉。問這悲劇從何而來的?是天意嗎?問天所以詰天?這個責任應由誰來承擔呢?說“天意”吧?天意真要平定寇虜,怎能讓這將軍白白地犧牲?這不僅是作者抒發對侵略的義憤塞膺;同時,也是曲折地反映著作者對屈膝求和的譴責。文詞頓起波瀾。作者心理由義憤而轉入憂傷與悲憤。次三句:“只今回首,笙歌依舊,一片殘山剩水。”點出他的所以憂傷與悲憤的所在。清朝統治者與英國簽訂和約,使山河破碎。“一片殘山剩水”,形成荒涼景象。同時,他們猶是聲色犬馬,笙歌作樂。這是“天意”嗎?真的不堪“回首”!結尾三句:“傷心處,青天無語,夕陽千里?!泵鎸ΜF實,只能傷心,看著千里夕陽,默默無語。聯系辛棄疾詞:“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兩人感慨程度有異,情緒則同,真的千古同聲一哭。從而作者感到帝國的沒落與哀傷。“青天無語,夕陽千里?!弊髡呓晠卿?,放眼全國,產生深廣的憂憤。他的心理遂由義憤轉而為悲憤。詞的思想內涵,也就隨著深刻和升華。
上一篇:薛祥生《永遇樂》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步高《永遇樂》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