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云波
凋悴緣何事? 青青憶舊叢。
有枝撐夜月, 無葉起秋風。
暑路行人惜, 寒巢宿鳥空。
倘留心不死, 噓拂待春工。
林景熙
這是一首借物喻事、托形寄意的詩篇。詩人借枯樹之形,喻興亡之感,著筆凝淡而落意深長。最后預言,冀待冬盡春來,天地造化萬物之功無窮。只要樹心未竭,人心不死,必有一番枯榮的大轉機。這是一位深受亡國之痛的遺民,他懷戀故國,希圖恢復,是發自胸臆的愛國詩篇。
詩開頭一、二句起句突兀,作者先以設問的口吻,將枯樹的凋蔽衰敗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緊接著馬上點出它往日枝葉青翠繁榮的姿態;這樣,開章就在詩句間形成:枯與榮、今與昔的對比。詩人在表達“因何緣故使此樹凋零衰敗?想當年卻是郁郁蔥蔥”的詩意,寫成“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這種句法是“倒錯盤旋”的筆法,它能更顯示詩人曲折用意,更深刻地表達亡國后的內心郁結之情。詩的第三、四句主要是寫枯樹的姿態、并從姿態中見其深意。在唐人詩句中,常將夜月與秋風作為對句排辭使用,以增加特定詩境的氛圍。如劉長卿:“夜月留同舍,秋風在遠鄉”(《送李員外使蘇州》)戴權倫:“夜月邊塵影,秋風隴水聲”(《送崔融》)等詩即是例子。本篇第三句中“撐夜月”的“撐”字,不能只作消極的支撐解,而是支柱的意思。唐韓愈《城南聯句》:“摧杌饒孤撐”即此筆意。第四句里的“起”字,是聳立的意思。釋惠遠《廬山紀略》:“孤峰秀起”。有枝、無葉兩句是說:雖無綠葉聳立於秋風之中,卻有虬枝拄撐那梢頭的明月。一句寫夜晚,一句寫白天。無葉、有枝排句,著重講枯樹的形,而“撐夜月”、“起秋風”表現枯樹的神;兩句中各有側重,使表形表神,互為相輔,形神兼備,突出枯樹的格調,為后面各句作鋪墊。詩的五、六兩句是進一步敘述枯樹經歷寒暑,猶能存在,巢中的宿鳥雖空,而行人不忘當年故情。點明了蒙元的殘酷統治,使人民失所流離,深受亡國痛苦的遺民在極度地思念故國。作者巧妙地點染一“空”一“惜”之間的家國與民族感情,使意境間潛藏一股民族正氣。詩的最后兩句是全篇詩眼,是詩歌主題深化和韻味凝聚之載體。噓(xu)緩慢地吐氣。拂,輕柔地擦過和擺動。噓拂,在詩中是指:春氣萌動,大塊呼氣,嫩條垂綠輕搖婆娑的意思。春工:春天對萬物的造化之功力。楊慎《雁來紅賦》:“茲微生兮秋穎,乃借榮於春工。”詩人面對景物中的枯樹,不無譴責故宋王朝當年亡國君臣的昏庸過失和荒唐穢行,但在他所創造的詩中意境里的“枯樹”,更多的不是批判譴責,而是希翼恢復,祈樹心之不死,期人心之可用。待到天旋地轉,春至人間,憑借造化之功,枯樹或能再榮,有朝一日能出現:好花再滿當年樹,明月重圓舊日樓的情景。這里說的是樹心,實指的是人心。詩意托物比興,以樹擬人,將詩情巧妙地融入韻味之中。
從詩境分析,詩的內容節奏可分為三個段章。其一,在一個空朦的境界里,挺立一棵枯樹,它無葉臨風而虬枝怒拔;于是引發詩人的萬千激情,想到故國板蕩,一如此樹。憶往昔樹木青青垂蓋、蔭及一方。而今日凋零萎敗,一至於此?作者在這里似仿《天問》筆意,如屈子之對景亟問蒼天。語言簡樸,寓意深長。其二,此樹雖無葉舞風,但有枝撐月;提醒讀者,不要以為宿巢已空,就萬劫難復。該注意行人惜憐,人心思漢,不能以眼前枯榮論之。這一段章,聲沉調抑,卻最能反映詩人內心塊壘和隱衷。句中的夜月、秋風,寒巢、暑路,排列錯落有致,獨具巧筆匠心。其三,作者似乎斷言:此樹心未竭,人心不死,冰消有日,復興有望;詩人預言枯榮逆轉,人民期待春回。盼復興之心拳拳,實寄托之良深。據林庚先生意見,《枯樹》一詩作於元世祖二十八年(1291)前后。那么,距元順帝被徐達等逐出大都,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之洪武元年(1368),只相隔幾十年,詩人的:“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的枯樹之喻,是很有預見性的。詩用深層比興喻事之法,語言簡練粹精,詩意蒼涼沉郁,愛國之情,透於紙背。
上一篇:肖瑞峰《枕上偶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祖美《柬某君》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