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嘉陵》唐山水詩鑒賞
鄭谷
細雨濕萋萋,人稀江日西。
春愁腸已斷,不在子規啼。
詩題“嘉陵”,指嘉陵江,源出陜西鳳縣嘉陵谷,至四川重慶入長江。這首詩描寫嘉陵江邊春日黃昏的凄迷景色,抒發作者流落異鄉的哀愁。要深入體味其中情感的內涵,須對寫作背景作一簡略介紹。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春,鄭谷在長安應進士試不第。年底黃巢農民軍攻破京城,鄭谷逃向西南,先到興州(今陜西略陽),次年春沿嘉陵江流浪,之后向西去成都居留,滯居巴蜀前后達六年多。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蒿目時艱、感傷身世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從興州沿水路南下的那個春天寫的。嘉陵江流域是巴蜀一帶著名的山青水秀的風景游覽區,可是在身處亂世、羈旅他鄉而前途未卜的詩人眼中,自然風光只能增加心中的憂愁而已。因而詩的前兩句并不留意于山形水態,而只把攝影的鏡頭對準那撩人愁緒的綿綿細雨,和那霧靄之中半明半暗沉沉西下的江邊落日。萋萋,本指春草茂盛的樣子,這里即代指春草。以春草喻愁,是古人常技,宋詞即有“離愁漸遠漸無窮,綿綿不盡如春草”的名句。這里雖然先是寫景,尚未言愁,但綿綿細雨打濕無邊春草的凄迷境界,實已喻示了愁懷的浩渺無垠。次句以簡筆勾畫出行人稀少和夕陽西下的背景,來加重這凄暗的氛圍,其意略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之 “江晚正愁予”,只不過辛詞為主觀感情之直抒,而鄭谷則以人稀日落的自然之景作暗示而已。這兩個寫景句的優長不但在于以特定的景色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特定的心境,而且還在于聲情與辭情相稱。試看十個字中,除了 “人”、“江”二字外,其余八個字均是發音為齊齒呼或撮口呼的字,誦讀起來給人以聲調沉細凄愴的感受,加濃了抒情的氣氛。不過此詩的警句還應推 “春愁腸已斷,不在子規啼”二句。它的妙處在于不假外物,而自然真率地把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感情直接傳送給了讀者。子規,又名杜宇,即杜鵑。它的叫聲十分凄厲,象是說“不如歸去”,這最能觸發他鄉游子的懷歸之情。古代無數詩人都喜歡描寫子規的叫聲引動愁懷這樣一個細節。鄭谷自己的《游蜀》一詩也說過:“唯應杜宇起春愁”。可是在這首詩里,他卻出人意表地這樣反說: 我自己本來就愁得腸斷了,并不是子規的啼叫才牽動我的情緒的! 這就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把自己失意漂泊以來滿腹的家國身世之悲和盤托出了。
鄭谷詩的主導風格是輕巧清快,這一首卻沉郁凄婉,令人讀之低徊欲絕,由此亦可證實任何作家的創作風格決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環境的改移與心緒的變化而不斷衍變的。
上一篇:戴弁《嘉峪晴煙》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