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延齡
征南
混魚龍人海,快一夕,起鯤鵬。駕萬里長風,高掀北海,直入南溟。生平許身報國,等人間、生死一毫輕。落日旌旗萬里,秋風鼓角連營。 炎方灰冷已如冰,余燼淡孤星。愛銅柱新功,玉關奇節,特請高纓。胸中凜然冰雪,任蠻煙瘴霧不須驚。整頓乾坤事了,歸來虎拜龍庭。
張弘范
張弘范這首《木蘭花慢》在古代的愛國詩詞中,具有突出的特色:歷來愛國詩詞大多是由亡國而發的“慷慨悲歌”,其內容不外是君主昏庸、奸臣誤國、英雄屈死、志士不遇、功敗退隱,而張弘范的這首詞所寫各項其意義恰正相反。這項特點使他的詞作充滿著一種勃發的英氣、進取的戰斗精神。
上片寫英雄得志,許身報國。鯤鵬展翅,萬里長征,氣勢洶涌,吐盡千古英雄胸中的磊塊。茫茫人海之中,魚龍混雜,一朝鯤鵬躍起,出人頭地,這是自古以來許多英雄志士時刻夢想的快意之事。張弘范壯歲受知于世祖忽必烈,拜蒙古、漢軍都元帥,受上方寶劍,統率蒙漢大軍,曾經圍襄陽、破臨安、陷崖山、亡宋朝,助元朝統一中國。他的“鯤鵬萬里,高掀北海,直入南溟”正是自己生平經歷的寫實。“許身報國,生死一毫輕”,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輕于鴻毛,許身報國,死就重于泰山。重義氣、輕生死,這是詞人的志向和誓言,也是千古英雄志士的共同志向和誓言,而詞人自己的經歷證明他的壯志得酬、誓言實現,所以豪邁之氣足震今古。“旌旗萬里,秋風鼓角連營”,描寫的是作者為蒙漢都元帥統率百萬雄師南征的情景。秋風落日之下,元帥巡視自己的部隊,氣象肅殺颯爽,正是長纓在手,摩挲寶劍,虎伏龍潛,引弦待發,意氣風發的姿態活靈活現。
下片是寫進軍伐宋的戰斗,這也是作者滅宋的偉大戰績的實寫。“炎方灰冷,馀燼淡孤星”,是說宋朝方面國勢已危殆,只剩馀燼,如孤星一點。南宋在臨安破后,大勢已去,這是歷史為英雄提供的時機,自然也就是他報國的機會,所以詞接著說“銅柱新功,玉關奇節,特請高纓”,表明他仰慕古人,象漢朝的馬援征交趾、班超通西域、終軍服南越那樣請纓出征,建大功立奇節。這實際有如誓師的宣言,點明了詞的“征南”的主題。接著“凜然”“不驚”兩句,是表明自己的凜然正氣,為國無私且冷靜沉著,足以抵御“蠻煙瘴霧”,保證取得最后勝利。
詞的最后兩句,“整頓乾坤事了,歸來虎拜龍庭”,是以勝利奏凱結束全詞。語氣中透露著堅定從容、雄偉莊嚴的神氣,充滿著勝利成功、了無遺憾的欣喜,使這首詞成了風格獨特的愛國詩篇。讀詞至此,我們會發現張弘范這首詞的結尾與岳飛、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的作品風格極為相近,但是,人所共知,張弘范和岳飛、張孝祥等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感情卻是相反而對立的。對這個問題,在過去封建時代,從大漢族的立場來看,張弘范的一類作品自然是要受到排斥。現在看來,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立場對待,應該看到:他們的愛國思想和詩詞創作,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都來自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不同風格的愛國思想互相結合,凝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和英氣,而詩詞同文化媒體,恰是一種溶溶漾漾的溶合劑。
上一篇:吳帆《木蘭花慢》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沈家莊《木蘭花慢》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