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鼎芳《和靖祠前晚坐》原文與賞析
吳鼎芳
山翠出林杪,祠前芳杜洲。
孤煙生后暝,雙鳥去邊秋。
燈影參差水,歌聲遠近舟。
梅花無復主,曾有暗香浮。
和靖即宋朝隱逸詩人林逋。他生前曾遨游江、淮之間,返回杭州后,遁居孤山北麓二十年,種梅養鶴,終身不娶亦不仕。他種了三百六十多株梅樹,以賣字鬻畫和售出梅子為生。平時徜徉湖山,泛艇諸寺。有客來,童子放鶴空中召其返家接待。他寫有多首梅花詩,借梅花的形象,抒發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志趣與情操。臨終吟絕句:“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且喜曾無封禪書。”他為自己一生清貧,不求聞達,未做過封建統治者的御用文人而自豪。死后,宋真宗趙恒賜其號:“和靖處士”。墓在故居,并建有祠堂。史載,南宋紹興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觀,遷諸寺剎及士民之墓,只有和靖墓得帝詔不徙。元代人又在其旁建放鶴亭。皆在梅樹叢中。
此詩為明末吳縣 (今蘇州市) 人吳鼎芳所寫。他擅詩文,與大詩人錢謙益有過交往。年四十,尚屢試不第,憤明季閹黨專政,朝政日非,遂斷絕塵想,遁入佛門,以高僧圓寂于崇禎九年。
此詩寫于出家之前,抒發的心痛苦之情。詩題《和靖祠前晚坐》已露其意。他在祠前從下午一直坐至半夜,看到許多,也想了許多,沉痛而悲傷。故此非尋常之寫景詩。
首聯,“山翠出林杪,祠前芳杜洲。”點明地點與心境。和靖祠座落在孤山上,梅樹叢中。時屆秋天,那老葉已開始泛黃,只有樹梢的嫩葉猶有一片翠色。祠前呢,是一片長著香杜草的淺灘,越過淺灘就是浩渺無際的湖水了。從空間看: 此聯上下、遠近兼及,“祠前芳杜洲”一行尤妙,將距離一下拉開,視線擴大范圍。從色彩看,兩行皆重青綠色,給讀者的視感感受是樸素、清冷、自然、大方,也正與詩人心境合拍。如所周知,人的生活經驗愈豐富,思想感情愈成熟,色彩感也就愈加受聯想因素與理解因素的影響。因此,從聯想來看,詩人見到淺灘上青色的香草杜若,馬上稱之“香杜”,進而想起善于以香草美人作比的愛國詩人屈原,想起了不朽的抒情名篇《離騷》,這樣來理解和靖祠的環境美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頷聯,“孤煙生后暝,雙鳥去邊秋。”詩人孤單單地坐在祠前思索古今,不覺夕陽西沉,夜色來臨。當他看到湖面飄起一片云霧,才想起黃昏到來了,所謂“云歸而巖穴暝”。又看到一對飛鳥掠空而過,匆匆歸巢,以視線緊緊追蹤鳥影去處,它們溶進了一片秋色,詩人這才覺得白露為霜,寒氣襲人。此聯寫了視覺,寫了溫覺,給讀者的印象是清冷、凄苦。何事使詩人心情至此? 這就要聯系當時的政治氣候,明末的腐敗現象。詩人是敏感的,已覺察到明王朝已秋色露頭,日落西山了。再加深思,則詩人與屈原、林逋等愛國者的心是相通的,他們皆有心救國,無力回天。由此可見,在那個封建衰世,詩人的思想處于領先地位。
可是明朝統治集團上上下下毫不覺察,依然在那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可為一嘆! 故頸聯,“燈影參差水,歌聲遠近舟。”這是寫實,只見夜色漸濃,那些達官貴人乘游船玩樂了,燈光映在湖中,影子隨著水波起伏晃動,拉出一條條長短不齊的金蛇,在湖水中扭動; 妓女的歌聲從遠遠近近的船上傳出,飄蕩在湖面上。封建權貴與大商巨賈,置國家興衰、民族存亡于不顧,沉湎于追歌逐舞,縱情享樂。當時,全國連年饑荒,哀鴻遍地,東北女真叩邊,西北闖獻起義,朝中東林、復社與閹黨及其余孽在生死搏斗……正直人士無不憂心忡忡,晝夜憂嘆。詩人看到湖上如此情景,焉能不淚珠如霰? 所以此聯于寫景中對明末政治予以諷刺與抨擊。
尾聯“梅花無復主,曾有暗香浮。”詩人仰望梅樹,睜大淚眼,發出浩嘆。這兒的梅花再也沒有主人護衛、培育了,不過人們會永遠紀念品格高尚、志趣高潔的林逋的,因為冰心玉骨的詩人曾經使孤山成為潔凈之地,使這兒的梅花幽香四溢,綿邈千古。作者對林逋的崇高評價和深深的懷念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再深一層想,義蘊更豐,因為一切外因皆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明王朝搞得這般田地,還不是由于以皇帝、宦官、皇親、外戚、勛臣、官僚為首的大地主集團忘記了近三百年祖祖輩輩創業、守業之艱難,所以詩人懷念一生貧困、不慕名利,甘于淡泊,一身正氣的林逋,就更具社會價值了。
詩寫了孤山和靖祠前所見之景色,但注入作者深刻的思想與憂國憂民之情,因而高出于常見的寫景詩,“以情志為主,事類為佐”,“未設諷諭之義” (摯虞 《文章流別志論》),真正達到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藝術效果。內在抒情情節清楚,感情起伏激蕩,善于渲染悲抑氣氛,使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擅長寄托痛苦與不平,使之顯得頓挫、深沉而饒有韻味。
上一篇:劉光第《博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薩都刺《大別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