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琪·望江南》王 琪
王 琪
江南草,如種復(fù)如描①。深映落花鶯舌亂②,綠迷南浦客魂銷③。日日斗青袍④。風欲轉(zhuǎn),柔態(tài)不勝嬌⑤。遠翠天涯經(jīng)夜雨,冷痕沙上帶昏潮⑥。誰夢與蘭苕⑦。
注釋 ①“如種”句:江南草兼有人工種植和畫筆描摹的神韻。種(zhòng),栽種。描,摹寫。②鶯舌:代指鶯的叫聲。鶯為一種體小、褐或暗綠色、嘴短而尖的鳥,叫聲清脆婉轉(zhuǎn)。③南浦:代指送別之地。④“日日”句:指江南之草天天相互爭比各自如青袍般的顏色。斗(dòu),爭比、競賽。青袍,原指青色之袍,此處指代草的顏色青。⑤轉(zhuǎn)(zhuàn):繞、旋。不勝(shèng):非常、十分。⑥“遠翠”二句:是“經(jīng)夜雨遠翠天涯,帶昏潮冷痕沙上”的倒裝句式,意指經(jīng)過一夜的雨洗,江南之草已經(jīng)遠遠地綠遍天涯,使得世界色調(diào)鮮明,遭遇晚潮起落,江南之草倒伏狼藉的痕跡冷冷地印在岸邊沙地之上。翠,用作動詞,使……綠。痕,用作動詞,使……有痕跡。⑦“誰夢”句:在風雨昏潮之夜,誰會把蘭花送給正在睡夢中的女子(指代江南草)呢? 蘭苕(tiáo),指蘭花。
鑒賞 據(jù)《湖北通志》(卷一五)記載:“宋慶歷中,王琪出守興國,作《望江南》十詠。”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詞人從國都汴京到興國州(今湖北陽新)做知州后作《望江南》10首,分別歌詠江南的十種事物:柳、酒、燕、竹、草、雨、水、岸、月、雪,本詞屬于其中詠“草”之作。全詞寫江南草在春夏時節(jié)的各種情態(tài),上闋寫江南草在時空中沉靜的“綠”意,下闋寫江南草在風雨夜潮下的動人體態(tài)。
江南草的“綠”在空間和時間中徐徐展開。所謂“深映落花”“綠迷南浦”便是“綠”在空間中的深刻烙印,“深”“迷”二字更是傳達了“綠”的深度和力感,表達在江南草整體鋪開的壯觀與容顏中,那種深刻和力度的交織,既像是由人工種植那般擁有井然的秩序,也像是畫匠運筆描摹那般體現(xiàn)意念的流動。“綠”之“深”表現(xiàn)為歡欣與優(yōu)游,聯(lián)想到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佳句,便更能使人理解場景“亂”的緣由了。此中可謂混合著花、草、鳥的相異生機,凝聚著形、聲、色的不同質(zhì)感,使那種可稱道的瞬間印象并置呈現(xiàn)在空間的形式之中,深濃的綠色映襯著飄落的花瓣,鶯鳥總是在花草間爭鳴。“綠”之“迷”人的至高境界是使即將離別的人銷魂。在深亂迷魂之際,“綠”在時間中的展開便是表現(xiàn)在江南草對“綠”的持守,“日日”表達時間的往復(fù)漫長。用“青袍”比喻草的顏色之綠,典出唐李延壽《南史·侯景傳》:南朝梁武帝時期流傳童謠“青袍白馬壽陽兒”,后來壽陽的侯景叛亂梁朝,將從朝廷所得青布都做成袍,乘白馬,用青絲作韁繩,以此來響應(yīng)童謠。北周詩人庾信寫詩譏諷,有“青袍如草,白馬如練”(《哀江南賦》)之句。
自西漢淮南小山《招隱士》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以來,歷代文人詠草名句不絕。詩中自有佳作,如唐代羅鄴《詠草》“不似萋萋南浦見,晚來煙雨半相和”;詞中自有絕調(diào),如林逋《點絳唇》“馀花落處,滿地和煙雨”“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梅堯臣《蘇幕遮》“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歐陽修《少年游》“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那堪疏雨滴黃昏”。雖然林、梅、歐三人歌詠春草之詞被晚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定為“詠春草絕調(diào)”,但是本詞“遠翠天涯經(jīng)夜雨,冷痕沙上帶昏潮”也堪稱另起名句。在夜雨昏潮、天涯沙頭,僅憑一個“翠”字、一個“痕”字,足以與前代詩人分庭抗禮。“翠”字已開啟王安石《夜泊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之神韻;“痕”字已摹盡潮水退盡、岸草倒伏狼藉、凄苦支撐之情景。全詞末句更是寓意深遠,江南草嬌滴滴的柔態(tài),如同美麗的女子。在風雨昏潮之夜,誰會把蘭花送給睡夢中的女子(此比喻江南草)呢? “夢與蘭苕”化用《左傳·宣公三年》中“燕姞夢天使送蘭花”的典故:女子燕姞在夢里夢見自稱為其祖先伯儵的天使,天使送蘭花作為燕姞的兒子,并說蘭花香氣傾國,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般愛燕姞。后來鄭文公遇到燕姞,送她一支蘭花,并讓她侍寢。燕姞對鄭文公說,由于她地位低賤,若僥幸懷孕,怕不能讓人信任,請允許她以蘭花作為見證。后來燕姑果然生了鄭穆公,取名為蘭。
全詞語言簡練,清新靈動,善用夸張、擬人的描摹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寫出江南草繁茂熠熠的情態(tài)。上下闋一靜一動,在時間與空間中轉(zhuǎn)換,在春夏的百花、群鶯、離客、風雨、天涯、夜晚、潮水的意象中具體呈現(xiàn)江南草的綠和嬌態(tài)。(張偉特)
陸羽烹茶圖(局部) 【元】 趙原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南浦。本指南面水濱,因戰(zhàn)國屈原《九歌》有“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句,故在賦、詩、樂府之中,“南浦”遂代指送別之地。而“南浦”也實有其地,位于江夏(今湖北武漢)。據(jù)宋《太平御覽》卷七五引《江夏記》曰:“南浦,在縣南三里,《離騷》曰‘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漲。商旅往來,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稱南浦。”
上一篇:《兩宋詞·歐陽修·望江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望江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