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英志
世間無物抵春愁, 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 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
首句開篇就為全詩定下了低沉壓抑的感情基調。春天本是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季節。經過嚴寒的冬季,春天帶給人的是溫馨的希望。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之戰失敗而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從此為春天留下了民族恥辱的陰影。當春天再次降臨時,“春愁”也再次籠罩在詩人的心頭。這種具有亡國之恨的春愁之所以無物可以抵消,是因為產生春愁的根源沒有消除。此“春愁”是一種極度悲憤的感情,它如同熔巖在詩人胸膛中奔涌,長達一年之久,非象火山爆發一樣宣泄出來不可。所以第二句說“合向蒼冥一哭休”?!昂稀?,應該,“蒼冥”,青天,“休”,罷休、了事。這句是說應該仰望蒼天大哭一場,才能減輕心中的悲痛?!跋蛏n冥一哭”的細節,把詩人那種悲憤滿腔卻無處傾訴,只能對天悲號的心態與表情,表現得真切生動而催人淚下。
如果說,前兩句是從個人角度抒寫因國破家亡而產生的痛苦心情;那么,后兩句詩意又擴展、升華,進而從整個民族的角度來表現那無物可抵的“春愁”。于是想象“四萬萬人齊下淚”?!八娜f萬人”是當時中國人口總數,而“齊下淚”又是何等悲壯的情景!那悲淚該是如傾盆大雨一樣,猛烈地滌蕩著神州大地的恥辱,發泄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悲憤。讀到第三句,人們不禁要問:詩人為何覺得“春愁”無物可抵消,為何又要“向蒼冥一哭”,“四萬萬人”為何要“齊下淚”呢?因為前三句詩人只是作描敘,也就留下了三個懸念,而答案全在第四句:“天涯何處是神州?”意思是說走遍天涯,哪里還見得到完整的中國呢?當然,這個答案不是和盤托出,而是以反問的句式啟發性地點了一下,顯得既慷慨激烈,又含蓄蘊藉,發人深思。它的真正含義是神州陸沉、山河破碎,中國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了!因此詩的尾句是向全國同胞敲響警鐘,提醒人們不要忘了國恥;更暗含應該變法維新,挽救民族危亡的深刻含義。正如作者在《興算學議》中所說:“中國不變法以期振作,使外洋入而代為變之,則養生送死之權一操之外人,可使四百兆黃種之民胥為白種之奴役”矣!詩人變法圖存的急迫心情與愛國熱忱全含在“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反詰之中。這首詩與丘逢甲的《春愁》可稱為姊妹篇。
上一篇:黃拔荊 周旻《曲江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鐘來因《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