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王節士歌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 復帶秋風來。秋風來已寒, 白露驚羅紈。節士慷慨發沖冠, 彎弓掛若木,長劍竦云端。
《臨江王節士歌》為樂府《雜歌謠》名。有人以為此曲題為《漢書·藝文志》載《臨江王》及《節士秋思歌》誤合而成。 “臨江”,古地名,有二:一漢置縣名,當今四川忠縣;一南朝宋置郡名,故治今安徽和縣東北。 “節士”,有氣節壯志的人。
作者陸厥早亡,“少有風概”,那么此首“節士歌”,當為作者自我抒寫豪情壯志和風度氣節。
開端, “木葉下”,樹木的葉子紛紛落下。《楚辭·九歌·湘夫人》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句。“江波連”,江面上的波浪連續不斷。這兩句寫的是景象,那么造成這種景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沒有寫出,而是通過景象描寫暗示給我們。一葉知秋,睹浪而曉風。這種暗示的方法,耐人尋味,激發讀者的審美情趣。 “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月”點出時節,說明這是個秋月朗照的晚上。“浦”,岸邊。屈原《九歌·哀郢》: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郢都之日遠。”“歇”,停、息。 “云歇山”,指云凝聚在山顛。頭三句,意思是說,一個秋天的夜晚秋風吹來,樹葉紛紛落下,江水蕩起了波瀾,明月朗照在江岸上,烏云凝聚在山頭。這是個秋天凄肅的夜晚。
“秋思不可裁,復帶秋風來”。劉勰《文心雕龍》云: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的感情隨著景物的變化而變化,文章是為感情而產生的。秋天景物的變化,引起詩人的一片愁思。然而這種愁思是無法裁減的。 “裁”,削減。與鮑照《擬行路難》: “愿君裁悲且減思”中“裁”同意。 “復帶秋風來”,秋天引起人們不可裁減的愁思,又把秋風帶給了人間。在人們的愁思難遣之時,又給人們的心底增添了一片凄寒。
“秋風來已寒,白露驚羅紈”。此句開始的“秋風來”,重復上句末的詞語,這在現代修辭學上叫“頂針”。前后承接十分緊密,同時又是后句所言事物的原因。秋風吹來,天氣寒冷,故“白露驚羅紈”。 “白露”,秋天的露水。《詩經·蒹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句。 “羅紈”,兩種輕薄的絲織品,這里指穿這種絲織品的人。此句意思是說,因為天寒,秋天的露水使穿輕薄衣服的人驚覺天氣涼了。此兩句,承寫秋夜的寒冷。
“節士慷慨發沖冠,彎弓掛若木,長劍竦云端”。秋風蕭瑟,天氣寒冷,燕國節士荊軻刺秦王的悲壯事跡激勵著作者。 “慷慨發沖冠”, “慷慨”,情緒激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易水送別云:“(荊軻)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復為弱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皆上指冠”, “慷慨發沖冠”本此。人怎樣激動憤發也難以沖動帽子,用的是夸張手法。 “彎弓掛若木”,“彎弓”,弓箭。 “若木”,古代神話中日出之地的樹木,即扶桑。弓箭怎么長也掛不到“扶桑”上,也是夸張手法。 “長劍竦云端”,“竦”,聳。劍怎么長也不能聳入云端。又是夸張。阮籍《詠懷》(三十八)云: “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 “豈若雄杰士,功名從此大”,贊揚了為國建功立業的英雄豪杰,他們將永垂不朽。陸厥化用阮詩之句,塑造一個慷慨激昂比荊軻更為豪壯、憤欲與天公搏擊、頂天立地、氣沖霄漢、戰勝一切的節士的高大形象。作者塑造和歌頌的是他理想中的節士形象,或者說他要做一個這樣的節士,所向披靡,戰勝一切,這便是此詩命意之所在。
此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用歷史、神話故事深化題旨,自然渾成;用暗示手法激發讀者的審美聯想,耐人咀嚼;用頂針修辭格,使詩前后聯系緊密,因果關系更加顯明;運用了夸張等手法,生動形象地塑造了氣概非凡的節士形象。很值得我們學習。
上一篇:東門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亂后行經吳御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