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力的前奏》中外哲理詩賞析
歌者蓄滿了聲音,
在一瞬的震顫中凝神
舞者為一個姿勢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風暴來到之前
有著可怕的寂靜
全人類的熱情匯合交融
在痛苦的掙扎里守候
一個共同的黎明
曾見到過陳敬容年輕時的一幅照片:清純的短發,秀美文靜的面容,加上略顯纖弱的身材,是一個典型的東方淑女的形象。
但是,如果讀陳敬容的詩,你會感受到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震動。袁可嘉說她的詩作“往往是火爆式的快速反應,高速度地以外景觸發內感,勢頭快而猛,粗獷而有力”。她的許多詩作因此而充滿了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使人強烈地感受到:在纖秀的外表下所包孕著的一顆熾熱而堅強的心。
《力的前奏》是一首短詩。開頭兩小節以簡煉的語言勾勒出兩個形象“歌者蓄滿了聲音/在一瞬的震顫中凝神”, “舞者為一個姿勢/拼聚了一生的呼吸。”這里,作者所表現的是“前奏”,是“響遏行云”和“廣袖善舞”之前的那一刻。接著,詩人把目光轉向了自然界“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在大風暴到來之前/有著可怕的寧靜。”這一節依然是“前奏”,是爆發前的沉默與寧靜,只不過較前兩節視野開闊了,力度增加了。而最后一節, “全人類的熱情匯合交融/在痛苦的掙扎里守候/一個共同的黎明”。這是著眼于社會發展產生質的變化的“前奏”。可以說,詩人所構筑的是時空交錯時所產生的一個臨界點:這里既有長期蓄積起來的忍耐與渴望,又有爆發前的騷動與凝神。在這個臨界點上,一切似乎都已發展到了極點,再向前一步就會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逆向變化。也正是因此,一切都凝固了,屏息等待著那一觸即發之后便勢不可擋的神圣時刻。
全詩寫到這里已蓄足了力量,只待江河臨谷、急轉直下了,但出人預料的是,作者突然收起筆墨就此結束了。這種戛然而止所形成的起落無斷的藝術效果,令人回味不已。
這首詩作于1947年4月,當時正值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百余年來的異族入侵、戰亂頻仍已使得具有數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千瘡百孔,而人民依然在災難與黑暗之中頑強的期待著和平與幸福。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這也正是一個偉大的臨界點。作者用哲理詩的形式揭示出“社會一定會進步,人民一定會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表現出了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前途和未來充滿了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正如詩人所期望的那樣, “在痛苦的掙扎里守候”的那個“共同的黎明”,在兩年以后就降臨在這塊土地的上空,中國人從此告別了充滿屈辱與苦難的歲月,滿懷信心地開始建設自己渴望已久的新生活。在這里,詩人的藝術感覺與人民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了。這首詩還使我們從中感受到詩人洞察社會發展規律的睿智目光和具有強烈東方色彩的哲思,詩中的想象與情感也因此而具有十分豐滿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翁卷·馮公嶺》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馮至·十四行(十七)》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