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湯、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惟近世人為之。大體欲達五臟四肢者莫如湯,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1,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須用丸。又欲速者宜湯,稍緩者用散,甚緩者用丸。此其大概也。
近世用湯者全少,應湯皆用煮散。大率湯劑氣勢完壯,力與丸、散倍蓰2。煮散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3,比功較力,豈敵湯勢? 然湯既力大,則不宜有失消息4。用之全在良工5,難可以定論拘也。
1膈胃:指胸腹部。2倍蓰(xi):五倍。3啜(chuo):飲。4“則不宜”句:意為應嚴格掌握藥量。5良工:指高超的醫術。
【析點】 沈括是我國宋代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除此之外,他對祖國的醫學、中草藥也頗有研究。在《夢溪筆談》之中,有關醫道和藥物的篇章有三十余篇,且都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后,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多有創意。本文對中國醫藥傳統制劑——湯、散、丸等適宜治療何種病癥、應用范圍、效能大小、藥性速緩等諸多方面給我們論述得一清二楚;就連服藥時的方法、禁忌、藥性的負效應,都作了交待。對如何斟酌藥型、藥量,則“全在良工”,正是中醫“對癥下藥”、“因人而易”辨證施治的道理。從這些可看出:沈括有豐富的藥學及臨床經驗,宛如一位醫道高明的醫生
上一篇:《東行日記四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為衡山侯與婦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