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七絕,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曾被人譽為他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詩作于代宗大歷五年(770)春天,作者時在湖南潭州(長沙)。
李龜年是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著名的音樂家。他不但洞曉音律,而且善于歌唱,是當時國家音樂機構(梨園)的大樂師之一。他經常往來王公貴族的府邸,并深受玄宗的寵幸?!睹骰孰s錄》(卷下)說他曾“特承顧遇,于東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可以想見他當年身世的煊赫。安史之亂爆發后,他輾轉流離到江南,依靠賣唱維生,生活十分落魄。據范攄《云溪友議》載,他曾在湖南采訪使的筵席上唱過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清風明月苦相思”等詞,聲調哀怨動人,充滿故國之思,“座客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卷下)。
杜甫認識李龜年大約在開元十三四年間,當時杜甫寄寓在洛陽姑母家中,才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年少之時。在岐王李范和殿中監崔滌的府邸里,他曾多次聽過李龜年的歌唱。那時正值唐朝的黃金時代,史家樂道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兩京很快陷落,玄宗倉促逃往四川,人民流離失所,國家民族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杜甫和李龜年也如“漂梗”一樣,長期輾轉流徙各地,一個老病孤舟,異方作客;一個生活無著,靠賣唱維生,飽嘗了人間的流離顛沛之苦。不意今天兩人竟在潭州邂逅相遇。他鄉漂泊,老來重見,胸中該有多少言語,其間社會之亂離,人情之聚散,國家之興亡,個人之遭遇,撫今思昔,感慨不盡,但是,“言不可盡,以不盡盡之”(劉熙載《藝概》卷二),詩人將這無限豐富的內容,熔鑄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之中,使人讀后低回吟味,真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币?、二兩句介紹李龜年音樂家的身份,同時點出自己和他過去的交往。兩句中都藏有一個“歌”字。岐王,即李范,玄宗之弟,“好學工書,雅愛文章之士,士無貴賤皆盡禮接待”(《舊唐書·睿宗諸子傳》)。“崔九”,即殿中監崔滌。此人多辯智,善諧謔,很受玄宗寵幸?!杜f唐書·崔仁師傳》說,他“出入禁中,與諸王侍宴,不讓席而坐?!倍鸥ι倌陼r在洛陽,由于前輩的援引,得以經常出入他們府中?!耙姟迸c“聞”,互文見義,指李龜年的演奏和歌唱?!皫锥取薄皩こ!?,透露出李龜年當年以演奏與歌唱活躍于王公貴族府邸的情景。兩句以對句領起,使人回憶到開元天寶期間國力強盛、歌舞升平的景象,回憶起當年這位音樂家以及詩人自己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言外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一、二兩句極寫其盛,三、四兩句陡然轉折:“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薄敖稀保干矫魉泔L景清幽奇絕的湖南江湘一帶?!奥浠〞r節”,指群鶯亂飛落英繽紛的暮春三月,正是在這樣美好的季節,闊別了四十多年的友人竟又意外地重逢了。兩句與上文對照,大起大落,通過“正是”與“又”的斡旋,幾乎包括了四十年間社會人生的巨大變化,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感嘆:回想當年,國家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而今軍閥割據,兵戈不息,兩人也由風華正茂的青少年,變成為輾轉漂泊于江湖的風燭殘年的老人?!坝址昃比郑乔уN百煉,感慨萬千.包含有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彼此凄涼流離之苦、人生會合之難的感喟在內,讀后使人感到無限悲感、無限哀傷?!奥浠〞r節”,是對“又逢君”的有力反襯,景色越優美,越襯托出這重逢場面的凄涼與難堪;同時它又是詩人和李龜年青春年華業已凋謝的寫照,也是唐朝國運衰微的象征,——風景不殊,舉目都有山河之異呵!兩句寫得含蓄深刻,使人掩卷凝思,低回流連,不能自巳。
唐人近體詩中的絕句,當時主要作樂章唱,因此在作法上與古體詩、七律、五律等不同。它一般不作敘述和描寫,而要求有清新的語言,濃厚的抒情和鏗鏘的音韻,即“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沈德潛《說詩晬語》)。這與它的入樂有關。七絕最后一句在入樂時要復沓,因此,詩人在寫作時常把全詩的重點凝聚在它上面,使它特別具有表現力。杜甫的這首七絕,可謂是極合這種“正格”的杰作。前人對杜甫的一些絕句,有過一些不同的議論,但對于這一首,看法卻完全一致。研究杜甫很有些新鮮見解的黃生說:“此詩與《劍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操筆,亦無以過?!?仇兆鰲《杜詩評注》卷二三引)這個看法無疑是正確的。
上一篇:薛道衡《人日思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無名氏《送別詩》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