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治平
四年絕域度新正, 此夕空將兩目瞠。
天下興亡憑揲策, 一身進退類懸旌。
商君法令牛毛細, 王莽征徭魚尾頳。
不信江南百萬戶, 鋤梗只向隴頭耕。
歸莊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渡江,南明福王朱由崧逃至蕪湖,后被俘,遇害于北京。清軍進駐南京后,復下薙(剃)發令,所在督迫甚嚴:“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歸莊時家居昆山,因反對剃發留辮,率眾殺死漢奸縣丞閻茂才。斗爭失敗后著僧裝亡命他鄉。詩首句“四年絕域度新正”,即指此次逃亡在外度過了第四個新年元旦。“絕域”,極遠的地方。《管子·七法》:“不遠道里,故能威絕域之民;不險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國。”續述所感:(“此夕”一本作“世事”)空將兩目瞠。”在這四年間,江南及東南沿海大片國土紛紛淪喪。魯王朱以海浮海南逃,一時不知所終(后病死臺灣);唐王朱聿鍵因鄭芝龍降清,逃到汀州被俘,死于福州。如今只有在廣東肇慶即位的桂王朱由榔政權,輾轉流亡于廣東、廣西、湖南以至貴州、云南等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杜甫《可嘆》)世事的變幻,及今思之,令人瞠目結舌,驚訝不已。“空”者,徒然、無用也。接二句“天下興亡憑揲策,一身進退類懸旌”,前句言故國,后句言己身。謂國家興亡全憑朝廷所采取的政策是否正確,這話猶言明朝的覆亡,主要由于治國不當,政治腐敗;而自己今后進退出處,實在拿不定主意,使人心神不安。“揲”(shé),以蓍草卜卦,用蓍草五十,先取其,余四十九分為兩疊,然后四根一數,以定陽爻或陰爻。《易·系辭上》:“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孔穎達《周易正義》:“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揲策”,猶言決策。后句“懸旌”典出《戰國策·楚策一》:“楚王曰:‘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泊)’”。這里歸莊用掛在空中隨風飄蕩的旌旗,比喻自己的心神不定。張協《雜詩》:“羈旅無定心,翩翩如懸旌”,說的是羈旅之愁。本詩這兩句真實地映現出生當國破國亡之秋,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心聲。
五·六句由上面的家國之論轉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頳。”“商君”(約前390前338),戰國衛人。姓公孫名鞅。以封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十五里,也稱商鞅、商君。他曾經輔佐秦孝公兩次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加強君權專制,厲行法治,打擊舊貴族宗法勢力,使秦變為強國。這里“商君法令牛毛細”化用杜甫“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三首》其二)詩意。論者謂“引古事以諷今”,是值得贊許的,但“古事”本身(“商君法令”)不容否定。以之作比,老實說并不恰當。接用王莽事諷刺清初統治者殘暴統治人民。王莽(前45后23)初始元年(公元8)代漢稱帝,改國名曰“新”。法令苛細,勞役頻繁,民不聊生。“頳尾”,赤色的魚尾。《詩·周南·汝墳》:“魴魚赤尾,王室如毀”。毛傳:“頹,赤也;魚勞則尾赤。”后因以頳尾代指憂勞。這里以魚尾充血變赤比喻人民疲于勞役驅使。意謂清統治者與王莽無異,正是視明王朝為正統。詩最后二句作者表示自己的堅強信念:“不信江南百萬戶,鋤耰只向隴頭耕”。“耰”,古代一種農具名。形如榔頭,用來擊碎土塊平整土地。賈誼《過秦論》:“鋤耰棘矜,不銛于鉤戟長鎩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詩即此意,謂江南人民必將以鋤耰作為武器,像陳勝、吳廣那樣,終會推倒清王朝的統治。
這首詩表現出作者對清統治者強烈的憤懣和對江南抗清力量的堅強信心。歸莊論詩頗重“氣”:“譬之于人,氣猶人之氣,人所賴以生者也,一肢不貫,則成死肌,全體不貫,形神離矣”(《玉山詩集序》)。此詩生氣貫注,愛國思想如一條紅線,由始至終,串連全篇,顯示出蓬勃的力量。
上一篇:潘君昭《州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許志剛《己亥雜詩(其一)》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