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涇溪》中外哲理詩賞析
涇溪石險人兢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 時時聞說有沉淪。
涇溪又名賞溪,在安徽省南部,源出安徽績溪縣徽嶺山,渡經涇縣與藤溪(徽水)匯合,東北流為清弋江。杜荀鶴是安徽石埭人,此詩所寫“涇溪”,當即安徽南部清弋江上游的涇溪。有些注釋者說,“涇溪”指“陜西涇河或其支流”,似乎不妥。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二句,關鍵在“兢慎”兩字。涇溪急流險灘,礁石密布,航道險惡,船只往來之際,稍有不慎,是很容易觸礁傾覆,船毀人亡的。一般情況下,在險惡的水路上發生船只“傾覆”的事故,也算是“正常”現象。然而, 由于客觀環境的惡劣,引起主觀上的高度重視,人們深諳涇溪航行的危險性,所以,總是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全神貫注地繞過險灘,小心翼翼地避開礁石,得以平安地通過這一段險象環生的水路。這樣,由于過往的人“兢慎”的結果,本是很容易發生毀船事故的地方,“終歲”竟然聽不到有關“傾覆”的不幸消息。相反地,“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在波平浪靜,緩緩流淌的水域,沒有阻礙航程通暢的礁石,也沒有急流險灘漩渦,正常情況下,在這樣的水面上行船,應該說是十分安全的。可是,一種反常現象偏偏出現了:從平穩的航道上,時時傳來船只沉淪、乘客滅頂的噩耗。之所以有此反常事故頻頻發生,關鍵就在于,客觀條件的好轉使行船的人松了一口氣,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喪失了警惕性,由謹小慎微變得滿不在乎,船傾人溺也就在所難免。這首詩前二句和后兩句構成鮮明對比:由于“不慎”,安全的“平流”上卻常見船只沉淪。不同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的主觀態度,不同的主觀態度帶來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
讀晚唐杜荀鶴這首平實質直的小詩,雖不像讀盛唐詩人那些興象渾成,化理趣為形象和情思之作,以其余味曲包而于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地感發人意;但是,正因為《涇溪》一詩質實道來,韻味雖不雋永,卻以其直捷性給人以更深刻的觸著和箴戒。讀這一類詩,讓人神志清醒,因為它道出了樸素而又深湛的人生哲理,概括的是極為豐實復雜的生活內容和切身長期的閱歷體驗,是人生安危和事業成敗的歷史現實經驗的總結,在艱難險阻之中,保持高度警惕;在平安順利之時,決不忘乎所以;人生事業,只能小處著眼,慎之又慎,勿懈勿怠,居安思危,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這使我們想到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遺訓;更使我們記起沈德潛贊為“大圣人憂勤惕厲語”(見《古詩源》)的《堯誡》:“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一個人平安地翻了一座巍峨大山,卻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土丘上栽了跟頭,問題就出在放松了警惕,由高度重視變得不太在意了。成語云:“千里長堤,潰于蟻穴”,諺云:“大江大海不淹人,小河溝里會翻船”,都是同一為人處世道理的不同表達,都可以和杜荀鶴的《涇溪》一詩互相發明。一個人陷入逆境后可以踏出一條坦途,在春風得意時卻可能馬失前蹄;生活中有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不大被人注意,由于疏忽,常常會由小事導致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人們,的確需要時時警惕。
上一篇:《魯藜·泥土》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韓愈·游太平公主山莊》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