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卞孝萱喬長阜
昔看黃菊與君別, 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盼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臺。
劉禹錫
這首七律是劉禹錫晚年所作。他在逝世前一年的會昌元年(841),曾寫《秋聲賦》“以寄孤憤”,結尾說:“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鞲(qōu)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盼天籟而神驚。力將痑(tān)兮足受紲(xiè),猶奮迅于秋聲。”此詩所寫與《秋聲賦》相合,可能是同時之作。當時作者分司東都洛陽(今屬河南),擔任太子賓客這樣一種閑官。
詩的主題是抒寫初聞秋風時的心情。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的著名慨嘆以后,“悲秋”就逐漸成為騷人墨客喜愛詠寫的一個主題。但是,作為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一員以“砥石”自礪的堅定的政治革新者,劉禹錫對于“秋”卻有他獨特的審美個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二首》)本詩所寫也就一反傳統而自具豪情。詩的構思別具匠心,以秋風與詩人的對話展開內容。開頭兩句就用擬人手法,將無情無知的秋風想象為有情有知的舊友,將秋風的聲響想象為它的話語,寫秋風初至,訴說別情,巧扣詩題。首句從憶去年之別說起。“君”,稱詩人。“看黃菊”而別,彼此都有高潔情懷,別得瀟灑,值得思念。次句寫今年之復回。“我”,秋風自稱。“我”自無恙,“君”則會因老病而“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駱賓王《在獄詠蟬》)。“我”“聽玄蟬”即復歸,自然是由于惦念,為了陪伴和慰藉“君”。《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此處化用《月令》,不但是形象點出秋風去而復來的時令,更是渲染詩人對秋風的特殊感情以及詩人自身的坎坷遭遇。下面六句是詩人對秋風傾訴心曲。三四句承上,從聞、看角度敘說個人近況。“五夜”句說病,正面寫題。“五夜”,五更,始聞之時。“颼飗”(sōuliú),風聲,始聞之物。“枕前”,始聞之處,從下文“扶病”看,這里指臥病于床,所以對秋風的到來更為敏銳。五更,正是朝臣待漏,壯士起舞之時,自己卻閑居臥病,此時突聞颼飗之聲,感覺秋之涼意,而知故人秋風復回,足以慰,更足以驚和悲。此句貌似平淡,其實頗見情思。“一年”句說老,抒發感慨。明明是聞秋風起而看鏡,見容貌更為衰老,卻用擬人手法說容顏在鏡中看我,化實為虛,更為深曲。一年來唯見容貌變得更為衰老,蹉跎歲月,失意抑郁,不言而喻。這兩句敘事見情,真切深沉,但未脫“悲秋”窠臼。從寫作說,是襯出下文。五六句于是轉折振起,寫馬詠雕,陡現精彩。秋風勁起,天高草肥,對于馬、雕有其特殊魅力。廄中戰馬聞秋風而思邊草,抖動拳毛,想要重新馳騁疆場;鞲上大雕聞秋風而頓開睡眼,顧盼青云,渴望再次搏擊蒼穹。對于有大志者,秋風之來,不足以驚和悲,只是激發壯心,感到可愛。這里透過馬、雕的矯健形象,從側面描寫和贊美秋風,寓意新警,筆力豪健,刻畫傳神,是全篇最著力的佳句。它們明說物情而暗說人情。最后兩句由此推入高潮,稱贊秋風使得天地肅清,獨呈清遠朗勁之美,足可令人登高四望,直抒因“君”(這里指秋風)而激發的抱病登臺的高壯情懷,表現了詩人肅清天地,革新政治的遠大抱負以及執著進取、積極樂觀的精神。對于身處逆境,年老多病的詩人來說,這是十分可貴的。
全詩立意高超,思致新妙,抑揚有致,“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五)。
上一篇:魏玉俠《如此江山》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李廷先《姑蘇有贈》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