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1
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信息,不審比日起居何如2?郎娘各安否3? 此中凡百粗遣4,江上弄水挑菜,便過一日。每見一邸報5,須數人下獄得罪,方朝廷綜核名實6,雖才者猶不堪其任,況仆頑鈍如此,其廢棄固宜7。但有少望8,或圣恩許歸田里,得款段一仆9,與子眾丈、楊文宗之流10,往來瑞草橋,夜還何村,與君對坐莊門,吃瓜子炒豆,不知當復有此日否?存道奄忽11,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 人還詳示數字。余惟萬萬保愛。
1王元直:即王箴,字元直。蘇軾的妻弟 2審:詳知,明悉 比日:近日。3郎娘:稱男性晚輩為郎,年長女性為娘。4粗遣:大致過得去。5邸(di)報:指朝廷官報。6方:正當。綜核名實:綜查考核名與實是否相符。7“況仆”二句:意為何況我如此愚頑遲鈍,我的被貶本來就是應該的。8但:僅,只。少望:小小的希望9款段:原意為馬行遲緩貌。此指龍鐘老態。10子眾:王慶源,字子眾,王元直的叔父,蘇軾的叔丈人。丈:古時對老者的尊稱。楊文宗: 一作楊宗文,字君素,蘇軾的長輩。11存道:楊從,字存道,以學行名聞鄉里。奄忽:突然去世
【析點】 元豐三年(1080)九月,王箴從四川派人來貶所黃州問候蘇軾,蘇軾寫此信作答。
信中作者對自己的日常起居以“江上弄水挑菜,便過一日”一筆帶過,而以談心境感受為主。談遭貶,說“況仆頑鈍如此,其廢棄固宜”,分明是自我嘲諷,寬慰人心之語,絕非真心話也。談“少望”,則流露真情:寄望圣恩,是他思想體系中儒家基底的反映;“許歸田里”則又是道家避世的哲學。作者信中一一涉想與故友親朋在鄉國田里怡然相處的其情其景:白日里走親訪友,四處游樂玩賞;夜里回到何村,在月光下的莊門前,一邊吃著瓜子炒豆,一邊促膝對坐,談天說地恬淡閑適,其樂融融?!安恢攺陀写巳辗瘛眲t恍悟身處貶地,尚蒙赦無期,不免黯然神傷。信之首尾敘說家常細事,探聽“鄉國信息”。凡人情感,前后呼應,言辭哀婉,感人不已。
蘇軾初貶黃州,思想感情上經歷著復雜而又激烈的變化。他對自己的遭遇是深為不平的。但由于“烏臺詩案”的覆車之鑒,他又只能常以自嘲自諷來擺脫內心的憤懣。即使在這封家書中亦不得一吐為快。在全篇平實沖淡的行文中,一股悲愴之情若隱若現
上一篇:《與毅儒八弟》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程秀才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