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聶世美
漢家旗幟滿陰山, 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 何須生入玉門關!
戴叔倫
這首邊塞詩集中反映了作者要求抵御侵略、保衛邊疆的渴望,和希求喋血沙場、為國建功立業的堅強決心。全詩以漢喻唐,援古證今,節奏明快,風格遒勁,寫來一氣揮灑,情感慷慨激昂。
首二句以漢軍搗毀敵巢、猛追窮寇的軍威,敘寫了當年抗擊匈奴入侵所取得的決定性勝利,筆端充滿了對這段“封狼居胥”歷史的無限神往。句中“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亙二千余里。在唐人邊塞詩中,“陰山”曾一再反復出現,因為它自古雖為中原天然的屏障,但亦曾是匈奴犯漢侵邊的跳板和橋梁。據《漢書》卷九四所載郎中侯應謂元帝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由此可知,陰山得失,關乎匈漢敵我雙方形勢之消長,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奪取陰山地區便成了擊敗匈奴進犯的一個標志。“漢家旗幟滿陰山”,就說明陰山已在我掌握之中。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北擊匈奴,曾為保衛國土、穩定邊疆立下了不朽功績。而詩人生活的年代,內亂與外患并起同存,已成為唐王朝的兩大致命傷。所以,詩人對歷史的回顧景仰,無疑正隱含其對現實的失望與憂傷。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一腔熱血的詩人,為保衛祖國,建立千秋功業,下定決心,不惜捐軀邊域,戰死疆場,以求馬革裹尸還,而不愿效法功在異域、年老思鄉的定遠侯班超上書皇帝,請求“生入玉門關”,(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唐時為涼州西境)。埋骨內地。詩人能更進一步毅然決然,表示連這一點亦無須顧及,其一片報效祖國之耿耿忠心,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楊樹增《塞上即景》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史乘《塞上曲》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