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晚泊牛渚》唐山水詩鑒賞
劉禹錫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改色,游雁有余聲。
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
牛渚山位于安徽當涂西北三十余里,突出長江部分稱牛渚圻,山下即采石磯,景色佳絕,歷代多有名家題詠,最為人詠賞者或推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及劉禹錫此首,無怪乎陸游《入蜀記》述江行時,便曾引其首聯。
確實,“蘆葦”二句準確形象地描寫了晚泊處的季節地域特征,而魚龍鱗甲的比喻,描繪在晚霞輝耀、微風吹拂下,江上那不斷閃動著粼粼光波的細密水紋,非常生動逼真。白居易亦有“伊水細浪鱗甲生”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之句,喻象相類,可參見。次聯從視聽兩個方面開拓出廣闊的境界,使起首略帶蕭瑟凄冷的氛圍,又添了一些清疏意味。遙望西方,水天之際的殘紅忽然改變顏色,那最后一抹霞光也很快沉落了,只留下凝重的鉛黑色,標志著夜幕的臨降。這里的“忽”字,與其說是再現自然現象的變化,不如看做詩人主觀心理感受的表達。而歸雁南飛,匆匆掠過,俯仰間便不見蹤跡,但嘹唳的鳴聲還久久縈繞在長空,使詩人懷想它漫漫征途的艱辛,牽動起自我的紛紜思緒……以上種種心物交感、因景生情的多方涵納,都由一個 “游” 字暗暗逗出。
第三聯由動返靜,在自然物象到人世景態的場面轉換里顯示了時間過程的推移?!笆摹?,軍營傳呼警戒之聲。自安史亂后,藩鎮割據、兵戈不息,各地多有駐軍,已非太平時代,詩中點出這種嚴峻的狀況。正當夜靜更深之際,連兵士都歇息了,不再聽見什么聲響,唯有江上漁火點點,在茫茫夜色中顯得更加明亮。至此,于“晚泊”的見聞描述已足,尾聯便描寫自我的心理和行動作結。這里恰切地暗用有關的歷史典故,在古與今的類比聯想中包蘊了深沉復雜的現實慨嘆,是點睛之筆。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載,袁宏少貧,為人傭載運租,泊船牛渚,月夜起誦自作《詠史》詩,恰當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聞之大奇,嘆賞其才,因定交。而劉禹錫這首詩寫在敬宗寶歷初年(825)左右,時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所以詩人隱隱以謝尚自況,嘆惜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卻不見良才; 夜泊牛渚,追想前賢遇合美事,難怪要感喟惋嘆,以至獨自徘徊于月下,遲遲不能成眠了。
全詩前六句選取多視點、分層次交織描寫的手法,將遠近景物依次鋪排,不僅有錯落之致,更有一種孤寂凄冷的情調氣氛蘊含景中。至結尾兩句,直抒胸臆并使之融入豐富的社會人生內容,把讀者從單純的審美體驗引向歷史哲理的品味思索。
上一篇:宋之問《晚泊湘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許有壬《晚過韶州》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