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曾壽·疏松》原文賞析
堅瘦入松骨,疏疏天色中。何心動鱗甲,無力補秋空。葉動風(fēng)猶滿,翎寒鶴未豐。冷筇久孤倚,寥闊思何窮。
陳曾壽愛松,也善于描繪松。但《疏松》卻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通過對疏松的描繪,表現(xiàn)了辛亥革命前夕,腐朽的清王朝即將覆滅之際,清政府中的有識志士和封建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他們已預(yù)感到清王朝的覆滅,但又無能為力,只有深深感慨而已。
首聯(lián)“堅瘦入松骨,疏疏天色中”寫松的形態(tài)。“堅瘦”二字突出了松的風(fēng)骨,而且堅瘦已深入到松的骨髓之中。“堅瘦”也是作者的風(fēng)骨,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堅瘦的古松在秋風(fēng)中挺立,而透過稀疏的枝葉,秋空天色,明朗可見。
頷聯(lián)“何心動鱗甲,無力補秋空”,表面寫松,實是寫人。在《天寧寺聽松》 中,陳曾壽描繪古松是“老龍動鱗甲”,以喻其動態(tài),而在此詩中,疏松已無心“動鱗甲”,疏松稀疏的枝葉也難以遮蔽秋空。這里暗用了女媧補天的寓言,表露了作者對清王朝的即將覆滅已感到無能為力,意氣十分消沉。
頸聯(lián)“葉動風(fēng)猶滿,翎寒鶴未豐”進一步補足上聯(lián)“無力”之意。疏松稀疏的枝葉雖無力遮蔽秋空,但仍強勁有力,能招聚秋風(fēng),而作者自感羽毛未豐,無力挽狂瀾。
尾聯(lián)“冷筇久孤倚,寥闊思何窮”是作者直抒胸臆。面對凄清的秋色和疏松,作者倚杖徘徊,冥思良久,思緒萬千,不能自已!
上一篇:古詩《袁宏道·甲辰初度》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施武·相見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