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本詞截取“聽雨”這樣一個特殊情境,通過“少年”、“壯年”和“而今”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變化,道出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深切感悟。
“聽雨”,在本詞以前的詩詞傳統中,已是被賦予了豐富情韻的特殊意境:它既可以寄托“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式的風流韻雅,又無妨傳述“留得殘荷聽雨聲”式的落寞蕭瑟,甚至還可以注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式的愁慘凄絕。本詞所寫的“聽雨”,其“少年”時期,涉世未深,青春煥發,一任意趣,出沒于舞榭歌臺,盡情地追歡逐樂;其“壯年”時期,世事紛繁,遍嘗艱辛,則“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離鄉客泊,書劍飄零,一派蕭然沉郁的氣氛;到“而今”,鬢發斑白,寄僧廬之冷寂,聽秋雨之凄涼,貌似徹悟人生,但“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蘊含了作者一夜無眠的真實狀況,烘托出一種歷盡滄桑之后,欲罷不能、欲語還休的悲涼情緒。全詞隨著人生階段的依次推進,意象的自然色彩漸次消褪,情感的表層色彩也漸趨淡漠,然而意象深處所蘊藏的作者的心態卻在不斷變深、變濃。“少年”時,僅一句“紅燭昏羅帳”;“壯年”時,是兩句“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及至“而今”,則用了整個下半闕,并出現“鬢已星星”的肖象描寫,直接點染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境況,發出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喟嘆。這顯然不是在一時一地、對一人一事所作的議論,而是對廣闊的時空概念上的現實人生的總結,而且,這樣悲涼的感觸,還隨著點點滴滴的雨聲,在殘剩的人生之旅上默默地流淌著。
截取不同人生階段以抒寫特殊內心感悟的寫作角度,并非本詞作者所創,在此之前,辛棄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早已成了傳頌的佳篇,但辛詞以“愁”字為核心,強調的是“少年”與“而今”對于“愁”的不同理解,從而在對比中見出心情。本詞則以“聽雨”貫穿全篇,以遞進的邏輯關系,強化了對于人生總結的更為廣闊、更為深沉的時空之感,且始終以最形象的意象,自然而然地道出了悲歡離合的哲理思想。這種思想也許并不玄妙,但卻那樣深切,使人禁不住喟然贊同,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身入其中,沉吟其間了。
上一篇:《薤露歌·[明]劉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蜀僧明操思歸書龍丘子壁·[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