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詞·中秋月》作于熙寧十年(1077)徐州知州任上。詩人另有《中秋月三首》,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歲與子由會于此?!比q,就是熙寧十年;子由,詩人弟弟蘇轍。這一年秋天,蘇轍來徐州與兄長相會,共慶中秋佳節,共賞中秋明月,詩人分外高興,揮筆寫下了本詩。
詩從詠寫明月著筆。首句先襯一筆,描寫凈澈的夜空,萬里無云,散發著不盡的寒意。高空是“寒”的,這種藝術意想,在東坡的詩詞中累累出現,寫于熙寧九年的《水調歌頭》“中秋”詞就說過:“高處不勝寒”。中秋圓月出現在夜宇清寒的環境里,更增添了它的光亮度和皎潔美。“銀漢”句,櫽括了李賀、李白的詩意,妙手運鑄,毫無痕跡。銀河里有流水的聲音,意出長吉詩“銀浦流云學水聲”(《天上謠》),東坡反過來寫,卻說今夜銀河里沒有水聲,顯得格外靜謐?!坝癖P”,語見李白《古朗月行》“兒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如玉盤一般圓潤潔白的明月,在寧靜的銀河里轉動,夜景是多么的美好呀!何況能與闊別已久的弟弟同賞明月,今夜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呀!
詩的第三句,陡然轉筆,“此生此夜不長好”,今夜的月景固然美妙,今夜的人生固然歡樂,但是,當詩人一想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好景不長在和親人常離散的客觀現實,促使他油然發出“不長好”的深深感嘆。結句“明月明年何處看”,從第三句生發開去,展開豐富的藝術想象,推想明年我們兄弟兩人又不知在何處賞明月?在變幻無常的人生中,一切都是未可預卜的,那么明年我們是分在兩地賞月,還是共聚一起賞月呢?詩句既含有期望,也帶著幾分感傷。
了解詩人的出處交游,把握詩人的深層心態,是鑒賞本詩的關鍵;否則,對賞月作泛泛之談,必然失之膚淺。蘇軾筆下的《中秋月》詩,將中秋月圓的自然美景與兄弟歡聚的人生美景鍥合起來,構成深邃的藝術意境;又由眼前景推想開去,對宇宙人生作出更為深入的思考。循著詩人的思路,我們才能欣賞第三句轉筆的妙處,認識三、四句所發感慨的社會基因,真正領悟詩句中深刻的哲理意蘊。
上一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軾《淮上早發》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