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南
試說東都事, 添人白發(fā)多。
寢園殘石馬, 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 邊情聽易訛。
凄涼舊京女, 妝髻尚宣和。
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自號后村居士,莆田(在今福建)人。辛派著名詞人,江湖詩派的最大作家;后學(xué)陸游,成為繼承其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重要詩人。此詩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寫作者聽從北方淪陷區(qū)逃到南方來的難民,訴說北宋故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被金人占領(lǐng)后的情況。
首聯(lián)寫北來人說起東都的故事,悲愁得使人頭上白發(fā)驟增。東都,指北宋首都汴梁。北宋以汴梁為東都,以洛陽(在今河南)為西都?!霸囌f”二字,含蘊豐富,意味深長。靖康元年(1126)歲末,金兵攻破東都,次年四月又將徽、欽二帝及皇室一干人等全部俘虜北去,北宋遂告滅亡。在金人鐵騎蹂躪之下當(dāng)亡國奴的悲慘生活叫人怎么講?南宋小朝廷只圖偏安,不思恢復(fù),更不愿解救北方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又叫人怎么說?一腔悲憤,叫人從何說起;滿腹牢騷,使人欲言又止。但他又不能不說,他怎能忍心讓急于了解故都近況,渴望知道北方鄉(xiāng)情,苦苦探詢父老兄弟、骨肉同胞生死存亡消息的聽眾掃興失望呢?他只得強忍著悲痛,訴說著亡國的故事,傾吐著胸中的苦水。古人說愁生自發(fā),由于說者悲痛欲絕,聽者肝膽俱裂,過度的悲傷,使他們的頭上突然地又增添了許多許多的白發(fā)。
頷聯(lián)敘述亡國后東都破敗情況,點明憂傷緣由。寢園,古指帝王的墳?zāi)?。這里指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縣,陵前有石人石馬等雕像。泣銅駝,用的是“銅駝荊棘”的典故。銅駝,銅鑄的駱駝,古時置于皇宮門前?!稌x書·索靖傳》說索靖遠見卓識,知道天下將要大亂,他指著洛陽宮門前的銅駝嘆息道:“一會見汝在荊棘中耳!”也作“荊棘銅駝”。舊時用以形容國家敗亡后的荒涼景象。石馬前用一“殘”字,宮殿前著一“廢”字,荒涼破敗景象全出,用字十分精當(dāng)。昔日繁華而又神圣不可侵犯之區(qū),今日竟成了荒煙蔓草殘破不堪之地。撫景傷情,怎不叫人潸然而淚下。一個“泣”,飽含痛惜深情。南宋小朝廷,如不及時振作奮起驅(qū)逐金人,收復(fù)大好河山,豈不愧對地下祖先!愧對京都及廣大淪陷區(qū)人民!
“北來人”說的千言萬語,如何寫入詩中?這確實是一個難題。但詩人舉重若輕,從眾多的事物中篩選出最具有代表意義,最具典型的人和事物,用精煉、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的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頸聯(lián)詛咒金國短命,希望聽到南宋勝利的消息。胡運,此指金國的命運。訛,錯誤。金人殘暴統(tǒng)治的罪行罄竹難書,淪陷區(qū)廣大人民寄希望于南宋,所以總是把邊境上傳來的南宋失利的消息當(dāng)成訛傳或者干脆認為是謠言,不去輕信。人民多么希望聽到南宋勝利的消息啊!
尾聯(lián)以舊時汴京婦女的妝束依舊,來表現(xiàn)人民故國之思。凄涼一詞,形容舊京婦女落寞悲傷。那些婦女的發(fā)髻還梳著宋徽宗宣和時期的式樣,反映她們念念不忘故國。這是淪陷區(qū)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象表現(xiàn),是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的形象表現(xiàn)。
“憂時原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這是劉克莊在《有感》一詩中的夫子自道。的確,作者憂國傷時的愛國詩作甚多,上面這首詩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但此詩不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感慨,而是由“北來人”出面講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從敘事中流露感情,句句血淚,真實可信,動人心魄。再者,詩中并不空發(fā)議論,而是抓住典型的人和事物,具體刻畫形象,讓事實說話。大者抓皇陵、皇宮石馬、銅駝的巨變,小者抓民風(fēng)民俗京女妝髻的不變,從變與不變中誘發(fā)讀者去思考問題,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上一篇:楊鐘賢《北望二首》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程杰《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