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
天子依然歸故鄉(xiāng),大風歌罷轉蒼茫。
當時何不憐功狗,留取韓彭守四方?
這是一首悼古詩。彭城,今江蘇徐州,此處為項羽的都城,而劉邦的故鄉(xiāng)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又和彭城鄰近。詩人道經彭城,有感而發(fā)。詩以當年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xiāng)起筆。公元前195年,劉邦全副儀仗威勢赫赫回到故鄉(xiāng)沛縣,置酒招待父老子弟,選二百個青年子弟,自為歌詞擊筑教唱《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既是劉邦權力和威勢的象征,也抒發(fā)了他的心志和愿望!如何招猛士鎮(zhèn)守疆土,以使?jié)h帝國長治久安!歷代詩文均寫劉邦《大風歌》為志得意滿之作,而這首詩卻顯得突兀,妙筆就在歌罷“轉蒼茫”三字上,蒼茫,是曠遠迷茫的樣子。天子唱完這氣勢雄壯的《大風歌》后,本該高興,為何茫然呢?真是費解,其實筆端已蓄勢待發(fā),已隱含著樂極生悲的諷諭之意,一筆揭示了《大風歌》表面上寫的是劉邦一生的愿望,其實卻是寫劉邦一生的心病。這一筆由樂轉悲,為下文的議論鋪墊。下文直抒胸臆,緊扣“轉蒼茫”三字,進一步發(fā)其內蘊。“當時何不憐功狗”,句以隱筆寫史實。《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劉邦封功臣時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于蕭何,發(fā)蹤指示,功人也。”漢高祖稱蕭何是功人,而韓信、彭越等一批宿將不過是“功狗”而已。一個“憐”字,含意極深,加上“不”字加以否定,其意就更明確了。“不憐憫”的反面即殺戮,意謂既然你要求猛士,那么當時你為什么要殺戮功臣呢!假如你能憐憫功臣,不妄加殺戮,留下韓信、彭越等大將鎮(zhèn)守四方,何愁天下不寧?又何勞你今日憂心忡忡呢?詩的結句點題,嘲笑劉邦殺戮功臣的做法是極其愚蠢的。揭露了劉邦唱《大風歌》時的外強內憂之情狀,諷喻劉邦假惺惺欲招猛士,而實則殺功臣的丑惡嘴臉。對此,太史公在《史記》中早已有精辟的論述,認為韓信功高震主,如芒針刺背,而蕭何卻是工于心計,善于迎合,因而劉邦以故人稱之。詩和《史記》殊途同歸,一語破的,劉邦為忌才而殺戮功臣的罪惡目的就昭然若揭了。詩以諷喻的筆法攝取歷史上的典型事例,從《大風歌》發(fā)微,因事發(fā)議,直抒胸臆。諷喻劉邦是“葉公好龍”的虛偽之輩。詩人借典故寫史事,文筆雖不犀利,言外卻有深意。
上一篇:趙執(zhí)信《感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黃任《西湖雜詩十四首(其七)》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