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鐘賢
延福池臺荊棘深, 上皇無復更登臨。
寂寥崇觀當年事, 愁絕關河萬里心。
漠漠黃云塞草稀, 年年空說翠華歸。
孤臣淚盡仍嘗膽, 白首江湖雁北飛。
吳芾
《北望二首》是吳芾晚年退居江湖期間的作品,詩中抒發了他深沉的憂國之思。
第一首從北望汴京皇宮切入題旨。首句“延福池臺荊棘深”,寫汴京皇宮的破敗景象。延福,指延福宮。此宮原是一個“山水美秀,林麓暢茂,樓觀參差”的宏大建筑群。試想,就連這里都已荊棘叢生,破敗如斯,整個皇宮、整個汴京城乃至整個淪陷區又當如何,不就可想而知了嗎?皇宮,在封建時代,是政權的象征;而在民族危難的關頭,則又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征。詩人北望,首先念及皇宮,這正是詩人憂國意識的一種具體體現。如今汴京皇宮破敗如許,能不使詩人慨然生悲嗎?然而,最使詩人感到悲哀的還是第二句所寫:“上皇無復更登臨”。“上皇”指宋徽宗趙佶,他在宣和七年(1125)傳位給欽宗趙桓,故云。這位“上皇”后來和欽宗同時被俘,送往塞北,他再也不能登臨延福宮的池臺了。第三句“寂寥崇觀當年事”,宕開,由現實的悲哀轉到對當年有關情事的回憶。崇觀,指秘書省官署崇文院。詩人進士及第以后,初授秘書正字,負責“校讎典籍,判正訛謬”,其職隸屬秘書省,這里泛指詩人任職中央時事。詩人之所以感嘆“當年事”的“寂寥”,決不單單是因為崇文院的大量圖書典籍落到或毀于金人之手,南渡初在任職秘閣期間,也沒有多少事可做,而自己抗金復國的主張和方略得不到實現,更感孤寂。末句“愁絕關河萬里心”,回環全首,點明題旨,抒發了詩人憂念中原、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思。
第二首從北望關塞切入題旨。首句“漠漠黃云塞草稀”,寫關塞荒涼蕭索之狀。而關塞荒涼蕭索反映出邊關防務廢弛。關塞乃國防之要地,抗金之前沿。詩人關心關塞情況,正是他抗金復國意識的又一具體體現。那么,是誰造成關塞荒涼、邊備廢弛的呢?第二句作了回答:“年年空說翠華歸”。翠華,指旗竿頂上飾有翠鳥羽毛的旗子,用為皇帝的儀仗,這里代指徽欽二帝,全句意思是說,抗金復國,使皇帝鑾輿重返汴京,不過是年年空喊而已。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與金人議和,約定以淮河為宋金分界。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和金人再訂和約。為了向金人表示達成和議的誠意,盡撤兩淮邊備,致使一再南移的關塞無人戍守,防務松弛。這一句既說明了邊備廢弛的原因,也流露了詩人對南宋一味推行投降誤國政策的不滿和悲憤。第三句“孤臣淚盡仍嘗膽”,寫詩人以愛國志節自礪,雖退居江湖仍不忘抗金復國大業。詩人“前后守六郡”,且“吏莫容奸,民懷惠利”,但以“剛直見忌”,以致“立朝不偶,晚退閑居者十有四年”,又曾以拒絕與龍大淵使金,遭到過“下遷”的處置(以上均見《宋史》本傳),故詩人自謂“孤臣”。但詩人之所以“淚盡”,是因為他堅貞執著的愛國之心不為朝廷所理解,抗金復國事業遲遲不能完成。“仍嘗膽”,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旨在說明詩人對抗金復國大業未曾稍稍釋念和懈怠。身為“孤臣”而猶能白許自礪若此,正表明詩人的愛國情操和襟懷。最后一句“白首江湖雁北飛”,以形象化的筆觸抒寫了詩人晚年退閑江湖的復雜心境。是詩人想托北飛的大雁帶去他對北方淪陷區人民的問候,還是想請北飛的大雁來年南返時為他帶來北方淪陷區的消息,抑或是感慨自己閑老江湖,不能像大雁那樣自由地飛往北方?總之,詩人的心境是復雜的、不平靜的,詩句的涵蘊也是豐富而深沉的,可以引起人們的諸多聯想。從章法上看,“雁北飛”的“北”字,照應了題而,有點題的作用。
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表現了詩人在神州陸沉、金甌殘缺的局面下那種“進亦憂,退亦憂”的精神風貌,抒寫了詩人從入仕之初直到退閑以后那種始終如一的愛國志節。
這兩首小詩平實無華,而其中蘊蓄著無限的憂國深情,耐人咀嚼。
上一篇:曾棗莊 曾濤《北征》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鄧南《北來人》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