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竹枝詞四首》原文與賞析
白居易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簇簇,江籬濕葉碧凄凄。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竹枝詞》本巴、渝間民歌,有唐詩人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有擬作,以七言絕句的形式,歌詠地方風物習俗及男女戀情,后世亦多模仿之作。此組詩乃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作于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任上,寫聽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寫深夜聽唱《竹枝》。首句言唱《竹枝》之地。瞿塘峽,巫山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奉節東南。水煙低,謂峽口水霧濛濛猶似輕煙低低籠罩著。次句點唱《竹枝》之時。白帝城,在奉節東白帝山上。月向西斜,表明夜已很深。三、四兩句寫唱至最凄咽處,峽口之寒猿闇鳥同時驚起而啼,極言音調之悲。聲咽處,費經虞《雅倫》:“《竹枝》入絕句自劉(禹錫)始,而《竹枝》歌聲劉集未載也。《花間集》有孫光憲,《尊前集》有皇甫松各數首,皆上四字一斷為‘竹枝’,下三字為‘女兒’,‘竹枝’、‘女兒’皆歌中咽斷之聲也。”費說是,第四首“前聲斷咽后聲遲”可證。寒猿,用《水經注·江水》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意。闇鳥,巫山縣有鳥飛山,“言山高,鳥飛不能越也。” (見《太平寰宇記·夔州》)寒、闇,均為形容凄清愁苦之詞。冷煙斜月,《竹枝》悲咽,寒猿闇鳥尚不勝情,愁人聽之,又將何以堪?且此愁人正乃初離貶地江州而心情仍郁悒的“病使君”。僅寫景,不言傷情,而情自無限,極含蓄婉曲之致。
第二首寫靜夜聽唱《竹枝》。前兩句寫哀怨的《竹枝》歌聲時斷時續,打破了夜靜山空的沉寂,可這幽怨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作問語說,不直白出之,發人思索,而尤覺沉痛可傷。第三句謂這《竹枝》怨歌并非獨唱,而是“蠻兒巴女齊聲唱”。蠻兒巴女,當時對湖北、四川之間男女青少年的一種稱謂,因古時稱楚國為荊蠻、四川為巴蜀。這齊聲所唱之怨歌,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聽了,最易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詩人喟嘆云:可愁殺了江樓上的我這個忠州病使君啊!殺,形容極其之辭。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為詩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此則無窮羈愁盡在“殺”之中,傾懷而訴,不嫌直致。前兩句寫舟行風雨中。巴東、巴西,均是郡名,一在今四川奉節一帶,一在今四川閬中一帶。雨腳,雨絲、雨點。三、四兩句自第二句生出,寫水邊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邊,夏秋間開白色帶紅五瓣小花。江籬,香草名,亦生于水邊。“冷花”、“濕葉”,雨氣逼人;“紅簇簇”、“碧凄凄”,色態如呈,描畫歌鄉雨景,鄉土色彩濃郁而體物入微。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云不知誰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后聲調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后兩句言詩人始悟曲調凄苦,乃因所唱多是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詞苦”詩。通州司馬,指白居易好友、詩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監察御史時,因開罪了當權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后遷通州司馬,遭遇正同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故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 (白詩語),然今《元氏長慶集》中無《竹枝詞》類作品,當已佚失。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元白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酸辛心聲,均蘊于苦調、溢于言表,故此,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并不過分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表現了白居易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成就。
上一篇:《劉禹錫·竹枝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元稹·織婦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