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維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立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唐玄宗天寶年間,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和邊將哥舒翰、鮮于仲通等迎合玄宗好大喜功的意旨,在西南邊境頻頻發動開邊戰爭,致使唐軍傷亡慘重,人民遭受著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唐帝國因而也大傷元氣。詩人杜甫當時即寫有不少以反對這些開邊戰爭為主題的著名詩篇,此詩為其中之一。
和《前出塞九首》組詩的其它八首一樣,這首詩亦借用一個被迫從軍士卒自我傾訴的口吻寫出,但它通篇皆為議論,在九首詩中卻別具一格。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四句樸素自然,意象生動,聲韻諧和,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很可能就是當時軍中的作戰歌謠,所以詩人特為采取,使詩中議論大大增色。其大意是:拉弓要拉硬弓,射箭要射長箭;若先射倒敵人的戰馬,敵人只好束手就擒,若先捉住敵人的首領,敵軍便可不戰而勝了。清人黃生有云:“四語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即指出這四句詩的藝術風格酷似古代謠諺,深得古樂府體詩歌的神韻。這里需要補充說明,這四句詩所具備的生動意象,是和比興手法的恰當運用密不可分的。第一、二、三句皆為引興句,它們的作用都在于引出并襯托第四句。第四句“擒賊先擒王”乃是全詩的中心,也是全詩主意之所在。詩的后四句便由這一中心句之句意再加以生發,使議論更深進一層。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二句意謂:戰爭能大量殺人,應該有所限制;國家自有疆界,不可借故興兵開邊。“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二句意謂:如果用兵打仗是為了制止敵人對邊界的侵犯,那也最好去制服敵軍的首領,避免大量的殺傷和犧牲。據《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八年哥舒翰攻占吐蕃石堡城,唐軍士卒死數萬人;天寶十年鮮于仲通進擊南詔王閣羅鳳,大敗,唐軍士卒死六萬人;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又發兵擊南詔,唐軍士卒先后死者近二十萬人。如果把這些歷史事實與詩中后四句的議論作一對照,便能夠清楚地了解此種議論的深層內涵。原來詩人通過詩中抒情主人公之口所要表達的,正是他對于飽受戰爭災難的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正是他對于唐王朝窮兵黷武政策的強烈批判。詩人同時還寫道:“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兵車行》)“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一》)“武皇”、“君”都指唐玄宗。從這些詩句更可以了解,詩人在這首詩中所作的批判,其矛頭也無疑是指向開邊戰爭的最高決策者唐玄宗的。
以議論人詩而又能以議論取勝,無礙于詩作的藝術效果,這是詩圣杜甫筆法過人之處。清人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曾稱贊此詩筆法之妙說:“上四如此飛騰,下四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就是說:前四句運用成語,語言流暢,意象突出,氣勢開闊而活躍,猶如鶻兔飛騰;后四句轉作正面議論,歸到反對開邊戰爭的主旨,氣勢變得嚴肅而沉郁,猶如兔伏鶻落。由此可見,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前出塞九首》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并非偶然。
上一篇:寒冬虹《前出塞九首(其三)》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錫九《北使還京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