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唐山水詩鑒賞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獨來去。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也是唐代著名的隱士。封建士人出仕、退隱,是政治態度和生活道路的一種重大抉擇。隱士歌詠田園山水,抒發閑情逸致,但往往又隱含著不遇或不平的情懷。這首詩題作《夜歸鹿門山歌》,一方面是紀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對歸隱的向往和志趣。
孟浩然的家在襄陽(今屬湖北)城南郊的峴山下,東濱漢水,名曰“南園”,一稱“澗南園”,早年他一直在這里過著隱居生活。四十歲始至長安,應進士舉,落第而歸,遂即漫游江淮吳越,數年后復歸故鄉隱居。鹿門山與峴山隔江相望,在漢水東岸,沔水之南。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拒絕征辟,攜家于鹿門山隱居,從此鹿門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步追先賢的行跡,所以特地在鹿門山辟置了一個住處,偶爾前去小住,實際上是一個在謀仕不遇之后標榜歸隱的別業。
這首詩寫的正是詩人乘船夜歸鹿門山時的所見所感。漁梁渡,詩人渡漢江至鹿門,過沔水口,經過這里。這時候,天近黃昏,傳來遠處山寺報時的鐘響。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都將各自回家,渡頭一片競相爭渡的喧鬧。這里突出了遠處山寺悠然的鐘聲和眼前渡頭噪雜的喧囂,顯示出“隱”的僻靜和“出”的煩亂。三、四兩句是說世人各自回家,而自己卻離家去鹿門。兩種歸途,兩種心境,但詩人卻用一句“余亦乘舟歸鹿門” 緊接上句,呈現出一種承接關系,把自己與眾不同的心情極其平坦地道出,更顯出一種深沉,恬然自得的志趣亦隱然可見。五、六句寫夜晚攀行鹿門山路,月光照在朦朧的山樹間,詩人被這美妙的景色所陶醉,恍惚之間就到了自己的歸宿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隱居的地方! 就在這恍惚之間,將詩人和他所傾慕的龐德公連結在一起。通過這微妙感受的描述,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物我相融的意境。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情況。“幽人”表面上是指龐德公,實際上是詩人自況。他似乎領略到了隱逸的真諦和妙趣,巖扉長開,松徑不掃,與塵世隔絕,天地間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寂地獨往獨來。
全詩寫從澗南園家中出發經峴山往鹿門隱居處途中的情景,但實際上卻是在抒寫從塵雜人世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極自然的筆觸描寫這幽深的境地,抒寫這淡泊的情感。嚴羽以禪喻詩,曾這樣解釋孟浩然的創作: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滄浪詩話·詩辨》)所謂“妙悟”,應該是指詩人觸景生情,忽有所悟,則詩思泉涌,瀉于筆端。這樣方才“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越發顯出“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 (《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 這首七古大致表現出這些創作特色。
上一篇: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沈德潛《夜月渡江》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