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汝弼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
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這首邊塞詩篇幅雖然短小,境界卻極為開闊;雖為晚唐之作,且以“怨”字名篇,卻洋溢著豪情壯志,大聲鏜鞳,作盛唐之音。
詩的前兩句就勾勒了極度嚴寒下戍邊將士艱苦卓絕的生活畫面:北風夾著雪花,象刀箭般穿透了身經百戰、刀瘢箭痕累累的衛戍將士的身軀,長城邊飲馬留下的水窟早已結冰,寒冷徹骨。北國嚴寒,多暴風雪,當年岑參就寫過: “九月天山風似刀”、“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等句,氣候的嚴酷可見一斑。盧汝弼用一個“透”字——寒氣穿透刀瘢,給人以更強烈的印象。“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本是樂府名句,詩人稍加變化,添上一個“更”字,寒氣驟增,境界全出。
后兩句寫烽火夜燒,敵人夜來偷襲,將士團結一心,奮起守邊保國。“一時齊保賀蘭山”,歌頌了將士保衛邊疆的警惕性和勇敢精神。
這是一曲格調高亢的保衛邊疆、反抗侵略的戰歌,也是一首歌唱英雄主義、充滿積極樂觀精神的愛國詩篇。從全詩看,前兩句在于襯托鋪墊,寫天氣嚴寒,是為了表現將士們的英勇頑強,不畏艱苦;后兩句寫邊庭夜警、將士奮起保衛祖國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更加令人贊嘆。題名“邊庭怨”,卻不落俗套,不抒怨情。語言上能用平常的詞語表現豐富的情致,除上述“透”、“更”之外,又如“一時”、“齊”也用得很有氣勢。戍邊將士同仇敵愾、奮勇抗擊敵軍夜襲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還讓讀者有馳騁想象的余地。無怪乎胡應麟要稱贊盧汝弼的這首詩為“語意新奇、韻格超絕”了。
閨情、宮怨,人做得濫熟,此翻作《邊庭四時怨》,題甚新,詩自出色。
刀瘢,身上舊刀傷處也,見已拼死從戰陣上過來。刀瘢畏冷,朔風對面,吹雪而來,直透刀瘢,有入骨之痛楚。(徐增《說唐詩》卷十二)
冰凍恐胡馬踏冰而來,所以急于防守。(沈德潛《唐詩別裁》)
如此朔風嚴寒,戍役之苦,夜半不息,哀怨之情,溢于詞外。(黃叔燦《唐詩箋注》)
上一篇:《聽穎師彈琴·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史·戎昱》原文與賞析